山沟里的“树蛙部落”:记录一个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乡村民宿是如何打造的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摘要】这里的经验,值得你借鉴。一个位于水源保护区的村庄,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一个陷入乡村旅游同质化困境的山村,又如何实现突围?继上周推出《小六石村的网红传奇》报道后,本期《创意乡村》专栏关注余姚鹿亭乡中村的故事。一个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个性化乡村民宿项目,为当地提供了破解乡村旅游同质化难题的思路,激活了村民的自信。69农业规划网.2018年乡村民宿(农家客栈设计资讯:特色乡村民宿:一个山沟村里的“树蛙部落”。

14套造型特别的木屋悬空矗立,不规则的像鸟巢,球形的像宇宙行星,尖顶的像《指环王》里霍比特人的房子。每一幢都与森林、溪流、老宅融为一体,构成了山间的独特风景

这是余姚鹿亭乡中村村里,刚落成开业一个多月的乡村民宿项目——树蛙部落。

初夏时节,尽管山中下着雨,却丝毫不影响游客的热情。许多上海、杭州、宁波人带着孩子,驱车远道而来,沿着盘山公路进山,就是为了体验甚至参观木屋。他们拍的照片、写的文字,经网络传播,让“树蛙部落”一夜之间成了“网红”,也为坐落在四明山上的中村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气,推动资本进村、乡村民宿落地、村民返乡。

“树蛙部落”,看似只是一个乡村民宿项目,探索的却是山村的未来。从这个项目出发,同样能观察山乡旅游产业升级返乡创业潮流和乡村振兴希望。

山村变革  在困境中开始了

“树蛙部落”,静静地安置在中村的一个山坳中。四周青山如水墨铺开,晓鹿溪穿村而过,几十幢建于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房子沿溪而筑,100余户村民依山而居。

守着如此美丽的风景,但长期以来,村庄发展陷入困局,村民心中也有个解不开的“疙瘩”:日子并不富裕。

作为宁波市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地和生态涵养区,鹿亭乡必须严守生态底线,工业、养殖业无法发展,前些年当地还关停了54家养殖场、10多家水煮笋厂。想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也并不容易,因为地处高山、耕地稀少,种植业始终成不了规模,效益也不高。由于缺乏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许多村民纷纷外出,以致全乡虽有1.7万户籍人口,常住的却只有7000多人,不少村庄出现“空心化”。

“几年前,包括中村在内,全乡12个行政村‘空心化’都很严重,大多数村庄只看得见老人的身影。”鹿亭乡乡长郑杰说,“照这样的趋势,再过三四十年,这里的村庄将一一消失。”

要留住村民,就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要吸引年轻人返乡,就得激活山村的发展动力。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乡里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建成了卫生服务站、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生态公厕等,修缮了祠堂、老宅、古桥,村民开办起了农家乐乡村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

可惜好景不长,旅游产业同质化的问题,逐渐在这里显现。“一家一户、低价竞争”的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作用有限,且由于餐饮品质不高、村民服务意识欠缺,不少游客反映“住宿体验不佳”。很多宁波本地游客,看了住宿环境直摇头,待上半天就走了。以中村为例,全村16家农家乐、200余个床位,年均入住率不到50%。

老路行不通,中村何去何从?“乡村游,必须变。”郑杰告诉记者,随着消费升级、竞争加速,住农家乐、吃农家饭、搞采摘游等简单的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美好住宿体验的需求,“乡村必须进一步挖掘生态环境传统文化资源,持续培育和强化村民运营能力,引入更有价值、更有个性的产品,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2015年10月,乡伴文旅集团创始人朱胜萱来到余姚。这个在全国建造了13家“原舍”乡村民宿的商人,擅长用市场眼光审视乡村价值,寻找人与自然相处的最佳模式

走过当地8个村落后,朱胜萱的眼光盯上了中村,“中村的山水,适合打造有趣的房子和理想的生活。”他当即决定,以每年18万元的租金租下15亩地,打造原生态的乡村民宿项目——树蛙部落。

小山村的变革,就这样开始了。

乡村旅游  有个性才有活力

中村的山水,有一种灵秀的美,山腰常缠绕雾气,竹林间落叶有声,连空气仿佛也是甜的。

为建造“树蛙部落”,朱胜萱和总设计师付丛伟花了两年多时间,从看得见的竹林整修、景观营造,到看不见的截污纳管、水电线路,无不细致入微,“在这里,我们要把有趣、自由、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孵化出来,让游客安心在乡村住下来”。

后来,付丛伟和团队干脆搬到村里,住进村民家中,观察村庄的每个角落,体验原生态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村里家家有院子,户户有菜园,沿袭着在溪中淘米、洗衣的习俗,闲暇时三五成群,坐在老樟树下聊天。

很快,付丛伟找到了乡村民宿的设计方向:参照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明,在石滩山涧旁造一个原始部落。“那时的人们临水而居,用木桩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房屋多为三角形。”付丛伟说,模仿干阑式建筑,将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降到最低,20年的租约到期后,还给村民原原本本的自然风貌。

设计团队画出6种房屋样式图后,付丛伟拿着图纸,到处询问村民的意见。为了使建筑更贴合自然山水,他还定下了两个规矩:石材、木头、砖瓦、竹子等尽量就地取材;建造过程不使用复杂高科技工艺和大型机械设备,尽量凭借双手搭建树屋

这样的建造方式,给了村民启发:人的巧思和创新,能让大山之间的资源拥有更多价值。

设计师们的邀请下,84岁的竹匠俞国志和63岁的石匠郑志来用自己的手艺,打造了横跨晓鹿溪的竹桥和乡村民宿入口处的鹅卵石墙。竹桥看似平凡,却充满了韵味。鹅卵石墙看似普通,却体现着就地取材的智慧。

日复一日的打磨中,亲子阁楼、鸟巢跃层、星空穹顶、房车、帐篷等各种形态的空间一个个形成。

终于,今年4月,“树蛙部落”露面了。仅凭着微信的几篇推文,这个项目便吸引了来自省内外的大量游客,14套木屋连工作日都无一空房,还带动村里农家乐的入住率都提升了不少。

兴奋之余,鹿亭乡和中村的人们都意识到:这正是他们期待的有个性的产品,也是乡村旅游未来的方向。

村民的自信  就这样被激活

暮色四合,住客纷至沓来。山林间、村道上,时时传来孩子的笑声和大人的赞叹。

“欢迎来到‘树蛙部落’。”陈佳颖站在乡村民宿大厅门口,热情地招呼客人。相比大城市的喧嚣,这个1997年出生的姑娘,更向往大自然。乡村民宿还未完全落成,她便回到村里,应聘成了员工。如今,大厅外种的花花草草,都花费了这位年轻姑娘的大量心思。近来,她还准备收集、整理中村的历史,与前来探访的自驾游客聊聊这个古村的过去、现在、未来。

据驻村店长郑永雄介绍,目前“树蛙部落”有20多个员工,有一半是村里人。65岁的赵莲苏,在乡村民宿开业后应聘担任保洁员,每天上班只需走5分钟,既能照顾家务,还不耽误农活,让她十分满意。

不过,在郑杰看来,中村最大的变化,在于人们已经行动起来,探索适合自己的乡村振兴道路。

返乡的村民多了。去年10月,在宁波做生意的郑宇峰回到村里,把家中老宅扩建,开起了乡村民宿。不久前,他还通过竞选加入村两委,成了最年轻的村干部。“这两天,我就接到了5位村民的电话。”郑宇峰说,这一个月来,不少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听闻村里的变化,纷纷向他打听开乡村民宿、农家乐的事情。

闲置的资源激活了。村里废弃的老茶厂经过改造,成了人们品尝美食、娱乐休闲的场所。有几户村民已经开始修葺、改造老屋,探索居住条件改善、传统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共生模式。

更多的业态产生了。眼下,村两委正着手成立合作社,统一收购村中闲置房屋、山林、田地,统一招商引资,同时与“树蛙部落”合作创立村里的农产品品牌,收购村民自制的笋干、茶叶,利用电商、乡村民宿内部展销等方式,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而对于生态,无论是村两委还是村民,态度都毫不含糊:无论是新办农家乐、乡村民宿,还是发展生态农业林下经济,都必须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严守生态底线。所有人都牢记几个约定:山上的树是不能砍的,农药和化肥是不能用的,溪水是不能污染的,垃圾是要精准分类的。

“‘树蛙部落’进驻中村,看中的正是原生态、无污染生态环境,这是村庄变迁的基础,也是我们必须守护的资源。”郑宇峰说,现在,村民真实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尝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甜头,更加明白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大地生机盎然,四明山的盛夏就要来了。中村的村民也已经准备好,迎接一个更火热的未来。

——69农业设计网小编专题部:乡村民宿-农家客栈度假村设计及共享农场开发,相关融资策划商业计划书扶持政策资金申请申报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2023热点涉农项目及惠农补贴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