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1-2020)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全文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规划内容“湖南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1-2020)”包括:湖南省休闲农业规划基本原则、范围、期限及规划依据,湖南休闲农业发展发展现状、前景分析、总体战略、规划布局、配套体系建设、资源与环境保护,以及湖南省休闲农业保障措施。

第一章 总论

第一条 规划背景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副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农家生活等多种要素,经过科学规划设计,拓展农业功能,开发以满足游客自然观光、农事体验、休闲游乐养生度假、科普教育等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休闲农业。2007年中发1号文件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特别要重视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要求,“大力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鼓励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 “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这为我们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指明了方向。200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通知》,成立了以副省长为组长的休闲农业工作领导小组,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从政策上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并根据农业部制定的‘十二五’全国休闲农业规划,以及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等相关要求,科学分析湖南休闲农业资源优势与制约因素,合理确定湖南休闲农业重点布局和发展战略,制定全省的休闲农业规划,可实现湖南省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

第二条 发展意义

休闲农业能够融合一、二、三产业,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要,开辟现代农业建设新途径,是拓展农业功能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

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整体带动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有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成为农民“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

三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全体国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必将在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丰富湖南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对于适应湖南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国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条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为核心,以规范提升休闲农业产业为重点,紧紧围绕“四化两型”战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农业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素质,完善产业链条突出产业特色加快发展步伐。

第四条 基本原则

1、坚持以农为本,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位,围绕农业产业,农民生活和农村风貌进行开发建设,使休闲农业成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民俗风情的特色新型产业。

2、坚持市场向导,顺应城乡居民多元化,多样化休闲消费需求,不断创新的发展方式,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3、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区位交通,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市场容量等因素,突出地方特色,探索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和类型。

4、坚持突出“两型”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相结合突出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推进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5、坚持规范有序,强化规划引导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加强行业管理促进有序发展。

6、坚持产业融合,以休闲农业企业为载体,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特色休闲农业产品,完善产业功能,促进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第五条 规划范围

湖南省行政区域之内,含13个市、1个自治州,共122个县(市、区),国土面积21.1829万平方公里。

第六条 规划期限

2011年—2020年。.

第七条 规划依据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通知》(2006);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2007);《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湖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2006-2015);《湖南省休闲农业庄园建设规范》(DB43/T 763-2011);《湖南省休闲农业庄园星级评定准则》(DB43/T 764-2011)

第二章 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第八条 基本概况

湖南休闲农业于20世纪90年代在长沙、益阳两市最初兴起,形成以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的“农家乐”为主体的初级形式。进入21世纪,全省各地均有不同程度发展,并逐步由自发阶段进入到政府引导阶段。2006年湖南率先在全国成立省级休闲农业协会,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等文件。截止2011年,湖南省休闲农业庄园近4000家,其中星级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481家;农家乐民俗旅游接待户15000户;年接待游客81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12亿元;联结种养基地81.5万亩,带动相关产业产值100多亿元,直接安置农民24.2万人就近就业,并初步形成了休闲农业规划设计、创意研究、教学培训、管理咨询、考察交流、宣传推介等专业配套服务体系。

第九条 主要特点

湖南休闲农业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的假日休闲娱乐、购物、农业教育、体验等为主的多功能休闲农业区;以湘中南山水文化为依托的休闲健身、农耕文化等为主的山水休闲农业区;以环洞庭湖水乡为依托的“渔家乐”、“花家乐”为主的湖乡观光特色休闲农业区;以湘西地区民族文化和奇异地貌为依托的原生态民俗风情山林景观为主的休闲农业区。整体上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形式多样,特色明显,行业管理与配套服务体系较健全,并逐步向主题化、产业化、区域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对加快湖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在提高国民幸福指数,保护生物多样性,传承文化多元性,拓展农业多功能性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进湖南“四化两型”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十条 主要问题

产业支撑体系相对薄弱:一是政府有关财政税收、信贷政策、行业监管、市场体系、农业科技和农业信息等方面政策研究还不够。二是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科学,部分经营者注重休闲接待设施建设,忽视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建设。三是提升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附加价值,核心竞争力和效益增长点不多。四是示范带动作用不足,行业之间未能形成良性互动,没有形成有规模、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一是规划引导不到位,个别休闲农业企业规划不全,甚至没有规划,出现因盲目开发导致的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并影响到可持续发展。二是项目雷同,造成目标市场相近,后劲不足。三是服务设施陈旧、服务水平不高;四是人才素质、专业人才缺乏,整体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资源要素整合利用不够:一是没有充分利用田园景观生态系统开发出特色项目,二是没有结合农业生产过程丰富农耕体验活动,;三是缺乏对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的深度挖掘,彰显不出地方特色和文化优势;四是没有很好地对接城市成熟的商业模式与服务,在信息宣传、规划设计、包装设计、运营管理和营销推广等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

品牌建设推广不力:一是没有建立完整的品牌推广系统,基本停留在推广初级阶段;二是没有结合主导产业以及当地乡土文化形成特色鲜明的主题文化和企业文化,难以给消费者独特而深刻的印象;三是没有注重在服务与销售过程中开展品牌形象推广,甚至不能较好地处理影响品牌形象的事件,造成消费者对品牌的粘度与忠诚度下降。

第十一条 制约因素

思想认知的制约:一是对休闲农业的功能作用、意义认识不足,科学利用资源不够。二是发展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休闲农业还有一定差距,可持续发展能力缺乏;三是各地政府部门认识不统一,规范引导、培育、扶持不到位。

土地政策的制约:一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不稳定,影响资金对项目、产业投入。二是发展休闲农业,配套建设用地缺乏政策支持,投入风险很大。

发展环境的制约:一是作为新兴产业,税费政策的支持上还有一定的误解,没有考虑到休闲农业企业的特殊性。二是休闲农业企业利益缺乏法律保障,目前全国还缺少休闲农业发展方面的行政法规,尤其是企业资产产权不明晰,权益得不到保障。三是存在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企业的负担过重。

第三章 湖南省休闲农业前景分析

第十二条 发展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以农业观光农业科技、农业生态、民俗文化休闲度假、古村古镇、农家乐、自然景区等类型。各地以城市为中心,在城市周边20~50公里以内,形成观光、采摘、科技、教育餐饮休闲圈;在城市周边50~150公里以内,形成观光、休闲、体验、住宿休闲圈;在城市周边150~250公里以内,形成养生度假、特色休闲圈。截止2011年底,全国规模休闲农业园区1.8万家,农家乐已超150万家,年接待人数超过7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00亿元以上,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

第十三条 优势条件

自然环境优越:湖南山地丘陵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0.49%,平原面积占13.12%, 水面占6.39%,能够用于发展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用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8%。省境大多处于中亚热带范围,总体上显示出高温多雨,且光、热、水配合良好的特点,有利于农业生产。全省水系以洞庭湖为汇聚中心,以湘、资、沅、澧四水为主干,5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341条,且径流丰富,构成了山清、水绿、林盛的“潇湘”风光长轴画卷。

农业资源丰富:一是农耕文化丰富。大水面养殖和捕捞、粮、棉、桑、麻种植体现了鱼米之乡的现代农业色彩;山地立体农业传统农业文化景观,展示了山乡的古、土、特、真、野风情;大中城市郊区的精耕细作农业,使人感受到人类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魅力。二是农业形态多样。湘北洞庭湖区以特色农业绿色食品生态农业为主;湘中河谷平原和丘陵盆地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湘西、湘南、湘东的山区,形成低海拔地区发展绿色蔬菜花卉果品产业,高海拔地区发展中药材林业、畜牧的山地立体农业区域。三是农业特产丰富。湖南特有的水果茶叶经济作物药材畜禽水产特色产品基地均可发展主导产业明晰,主题文化突出的特色休闲农业。

区位交通便利:湖南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发达,“十一五”期间,我省基本建成“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中的“三纵六横”,市州均实现高速公路通达,全省4小时经济圈形成,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和旅游区(点)连接线的建设成绩显著;铁路建设,特别是武汉广州高速客运专线的通车,为旅游客流的顺利进入打下了基础;进一步完善了长沙黄花机场的配套设施,完成了张家界荷花机场改扩建,提高了航空接待能力;岳阳作为我省唯一的长沙口岸城市目前已有经营三峡游产品的瑞士维京公司游轮停靠,带来了大量的境外游客。

人力资源充沛:湖南现有农、林、牧、渔从业人员170万,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保障,加上大量返乡创业农民工、近万名大学生村官,以及农村“阳光培训工程”的实施,将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

第十四条 发展机遇

宏观条件: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二是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三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四是休假增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五是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二次配置机遇。

战略机遇:“中部崛起战略”与“四化两型战略”等系列政策措施,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为湖南省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创造了契机。

旅游带动:休闲农业作为传统旅游市场的细分与补充,将与旅游业产生互动促进作用。湖南正努力打造具有广泛美誉度的旅游产品,支持创建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一批重点旅游城市、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配套完善餐饮、购物、娱乐、休闲、泊车等设施,加快“数字景区”建设等,随着大旅游的升温,休闲农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十五条 发展趋势

产业态势:休闲农业将从最初的自发状态逐步迈入规范管理与分类指导的时期,开始注重与农业、旅游、文化、生态、都市的融合,发掘并体现农业的多功能性,整体上朝主题化、产业化、区域化、集群化的趋势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和集合各种高端优质要素的“高端产业”之一。

消费方向:休闲农业市场消费主要是城乡居民的重复消费,并将呈现高端化与普及化双重趋势发展,未来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将以消费水平为分界点,向高端精致化和普及大众化两方面发展,高端餐饮、会务接待、运动健身、养生度假、康体疗养等高端主题和趣味游乐农事体验、观光休闲、科普教育等大众主题发展。

准入机制:由于土地与自然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会限制盲目投入,以此提升整个行业的规格和品位,即提高准入门槛,并加快对现有休闲农业企业的提质改造,逐渐将湖南休闲农业引向“规范化、精致化、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之成为高效、强农、富民的新型产业。

第四章 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六条 发展目标

坚持“四化两型”战略为总揽,全力打造长株潭中心区、湘中南区、湘北湖区、湘西山区四大休闲农业板块,构建结构合理、特色明显、服务良好、发展规范的休闲农业新格局,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需求,到2020年,全省休闲农业年接待客人超过l亿人次,年均新增直接就业5万人、间接就业10万人,从业农民年均收入增长10%以上,全省休闲农业及相关产业年产值过1000亿元,形成现代农业新型产业。并在全省开展示范创建行动,培育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强、发展势头好、管理规范、示范带动能力强、农民广泛参与的休闲农业示范县20个、示范乡200个、示范村2000个、示范户2万个,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星级示范休闲农庄1000个,引领全省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十七条 主要任务

深化主题研究:一是引导休闲农业企业按照“主导产业定位、主题文化定位、主要市场定位”的三定策略,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格局。二是开展主题农庄专项研究,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交流频度,培育出一批主题突出的特色农庄。三是举办湖南特色农庄评选,从产业发展最好、带动能力最强、文化氛围最浓厚、服务最规范等不同角度培育、评选、推介一批示范样板。

创新发展模式: 一是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及社团机构联手休闲农业企业,将先进的商业模式与休闲农业结合起来,打造新的休闲农业业态。二是通过举办各种对接活动,在现有休闲农业园区中试点一批CSA社区支持农业的市民农园、格子农庄、开心农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市民创业体验基地、农民创业帮扶基地等。三是加强休闲农业模式的研究,探索各类休闲农业庄园产业形态,科学地进行分类指导。

构建产业集群:一是注重农业产业支撑,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的生产方式,发展规模化种养农产品与旅游产品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产业化经营。二是鼓励休闲农业园区间共建、共用配套基础设施,休闲项目互补、客源共享等,逐步形成布局明确、功能完备、协调配套、共同发展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加强规范管理:一是加大对《湖南省休闲农业庄园建设标准》和《湖南省星级休闲农业庄园评定标准》等相关标准的宣传与贯彻力度。二是加大休闲农庄产品绿色认证力度,推进农业生产源头的洁净化、农业生产与经营过程的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和农产品营销的品牌化。三是按照“政府规范、市场调控,协会指导、行业自律”的原则,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服务管理体系,加强协会指导和行业自律。

第十八条 发展重点

城乡统筹发展:在大中型城市周边,规划建设环城休憩带,大力发展“绿道”休闲游,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推广“以藤结瓜”模式,以“绿道”为“藤”,以沿线乡村旅游点为“瓜”,带动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和“森林人家”等,实现致富农民、健康市民、快乐游客的目的。

品牌推动发展:一是要建立包括配套服务体系在内的全省休闲农业整体形象,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先进省、样板省和参观学习的目的地;二是各市、州、县要按照产业集群的模式,打造一批叫得响、传得开、效益好的休闲农业重点示范园区和品牌休闲体验项目;三是通过举办或承办全国性、区域性、行业性的论坛节会,全面推介湖南休闲农业成果,并重点打造常态化、大众化的品牌节会。

科技提升发展:一是加快信息化终端与硬件建设,解决互联网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二是加大信息化培训与应用力度,全面提高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与技能,鼓励信息科技公司与互联网企业针对休闲农业开发专项产品及其服务。三是加强休闲农业门户网站内容建设。

示范带动发展:一是积极参与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行动和全国星级休闲农业庄园评定;二是在湖南省星级休闲农业庄园评定工作的基础上,启动湖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与评定工作;三是提升“长沙休闲之都”品牌,以“长株潭”为起点,结合示范县、示范点和旅游景区推出休闲农业系列精品线路。

第五章 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布局

第十九条 总体布局

湖南休闲农业总体布局为“一心两带三区”。“一心”即长株潭中心区,该区域重点发展参与体验性强的农业创意科技主题园区和具有休闲度假、高端会务等综合接待能力的休闲农业庄园,通过交通廊道和城乡绿带联结形成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两带”即整合湘江沿岸与武广高铁沿线休闲农业资源,打造湘江与武广高铁两条休闲农业带。“三区”一是湘中南区,重点发展丘陵生态观光农业,打造粤港澳度假天堂;二是环洞庭湖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重点发展集疗养度假、采摘垂钓、水上运动等为一体的观光生态园等;三是湘西山区,突出大湘西的自然景观与民俗风情,注重和旅游、文化相结合,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休闲和民俗风情游。

第二十条 区域布局

长株潭中心区:该区域按照“一带、三圈、四廊”进行布局。其中“一带”指毛泽东故居韶山到刘少奇故居花明楼的红色休闲旅游带。“三圈”指长株潭城市群为中心,城市周边20~50公里以内,以观光、采摘、科技、教育、餐饮为主的近郊休闲圈;城市周边50~120公里以内,以观光、休闲、体验、住宿为主的中郊休闲圈;城市周边120~200公里以内,以养生度假、特色休闲为主的远郊休闲圈。“四廊”指依托长沙周边百里优质水稻走廊、百里花卉苗木走廊、百里茶叶走廊、百里水产走廊,发展中远郊特色主题休闲农业。

湘中南区:该区域按照“两心三组团”进行布局。其中“两心”一是以东江库区为中心,二是以南岳衡山为中心。“三大组团”:一是湘中休闲旅游度假组团,以娄底、邵阳市郊为重点,围绕区域内紫鹊界梯田、湄江风景区、白水洞等自然景观,发展山水田休闲旅游民俗文化休闲旅游;二是湘桂交界休闲度假组团,以湘桂两省交界处的新宁崀山、双牌阳明山、江永女书园等自然人文景观为依托,开展休闲度假、田园观光、民俗体验等休闲旅游项目。三是武广高铁辐射组团,以武广高铁为轴线向周边辐射,形成“一小时辐射组团”,主要包括双峰县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织女湖山水田园休闲度假区、耒阳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郴州市郊古村民俗旅游区等,利用区域内的休闲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田园观光、民俗体验等休闲旅游项目

环洞庭湖区:该区域按照“一圈一带三区”进行布局。“一圈”指环湖休闲生态旅游圈,结合桃花源、石门壶瓶山、桃江竹海、平江幕阜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批自然景观,发展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普和森林氧吧等项目。“一带”指“八百里洞庭湖”水乡风光带,主要发展水上养殖、水上采摘、珍珠养殖观光、优质稻米技术观光园、芦苇田园,形成水乡田园风光带。“三区”一是指以常德为核心的东洞庭湖区,主要建设桃花源生态观光区、汉寿特种渔业养殖示范区、石门禅茶文化区、澧县田园休闲观光体验区,重点做大桃花源品牌;二是以益阳为核心的南洞庭湖区,着力打造大通湖现代农业示范区、桃江竹海休闲区、山乡巨变第一村民俗风情区、安化茶马古道旅游区等;三是以岳阳为核心的西洞庭湖区,建设西团湖公园生态观光区、君山休闲度假区、湘临特色产业园、湘阴青山休闲度假区、龙窖山瑶文化区、屈子端午文化产业园、张谷英村等。

大湘西山区:大湘西山区休闲农业重点打造“四个带”。一是世界遗产休闲旅游带:以张家界风景区、崀山风景区二大世界遗产为龙头,以未来建成的张崀桂高速为轴线,打造世界自然遗产休闲旅游带。二是民俗景观休闲旅游带:依托沅水,打造以傩文化为代表的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土苗风情和自然山水于一体的民俗景观休闲旅游带。三是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带:以古城古镇古村落文化、抗战文化、夜郎文化、稻作文化、生态旅游为鲜明特色,打造一条大湘西重要的文化和生态休闲旅游走廊。四是原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带:从通道龙底,经过绥宁黄桑、城步南山、老山界,到新宁崀山,并经永州延伸至江华、江永两县,打造原汁原味的大湘西原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带。

第二十一条 重点县区布局

湖南先后有邵阳市隆回县、岳阳市君山区、张家界市永定区等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通过示范县创建行动,明确了区域发展定位,夯实了基础条件设施,优化了产业资源配置,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有效地带动了周边区域休闲农业的发展。根据各地资源环境、产业优势、客源市场等因素,湖南将着力发展以下20个休闲农业重点区县:望城区、长沙县、开福区、荷塘区、湘乡市、珠晖区、衡阳县、大祥区、隆回县、君山区、桃江县、武陵区、桃源县、永定区、资兴市、冷水滩区、通道县、鹤城区、新化县、古丈县。

第二十二条 重点集聚区布局

休闲农业重点片区,指规模较大、特色显著、管理规范、效益良好的休闲农业产业连片聚集区,通过重点扶持和分类指导,有效整合产业资源,推动区域休闲农业朝精品化、特色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经过调研摸底,湖南将重点打造以下30个休闲农业片区:长沙市的铜官靖港乔口古镇片区、捞刀河片区、真人桥片区、石燕湖片区、浏阳高坪片区、宁乡关山片区;株洲市的荷塘月色片区、云龙片区;湘潭市的水府庙片区、韶山片区;岳阳市的君山岛片区、汨罗张谷英片区;益阳市的桃花江片区;常德市的桃花源片区、柳叶湖片区、花岩溪片区;张家界市的武陵源片区;湘西自治州的凤凰古城片区、马颈坳片区;怀化市的七仙女休闲农业示范园片区、通道万佛山片区;邵阳市的桃洪镇片区;娄底市的紫鹊界片区、仙女寨片区;衡阳市的南岳片区、蔡伦竹海片区;郴州市的小埠村片区、东江湖片区、苏仙岭片区;永州市的零陵片区。

第二十三条 精品线路推介

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指为了使游客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观赏效果,利用交通线串联若干星级休闲农庄或休闲农业重点园区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合理旅游线路。根据资源分布与交通线路,湖南将重点推介以下四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长株潭中心区:橘子洲头—滴翠山庄百果园—锦绣生态农庄–千龙湖度假村—花明楼—金太阳现代休闲农庄—润泉山庄–茅浒水乡–韶山—紫薇山庄–荷塘月色–耕食记–方特欢乐世界—樱花温泉–华穗农业园–浩博农庄–板仓小镇–新江生态园–湘楚和道源农庄–大明山庄–沙坪湘绣城。

湘中南区:南岳衡山旅游景区—白鹭湖生态休闲园—蔡伦现代农业园–山水银都度假村–奇秀山庄–东江湖风景名胜区—苏仙乐水上休闲度假村—鸣九山庄—小埠生态园—潇湘农博园–万喜登农业园–龙湾三蓝度假村—九嶷山—三圣湖休闲度假村—锦龙生态农庄—石头寨生态农庄–梅山龙宫—紫鹊界梯田–神龙生态山庄–仙女山庄—水府庙湿地公园。

环洞庭湖区:益阳山乡巨变第一村—桃花江美人窝旅游度假风景区—安化茶马古道风景区—梅山文化生态园—德群山庄–桃花源—吉祥山庄—柳叶湖—沃克现代农业园—石门县璞谷文化生态园—土生源避暑山庄—虹宇生态农庄–乡村之恋–君山御茶园—岳阳楼—银杏度假村–凯佳生态农业科技园

大湘西山区:张家界武陵景区—荷花园–绿色大地生态园—天门山旅游景区—凤凰古城旅游景区—德夯民俗风情园—五溪民俗风情园—七仙女休闲农业产业园–叠翠兰亭度假山庄–夜郎谷—洪江古商城—高椅古村—靖州县青龙界生态农庄—神龙寨生态园—通道万佛山—丰和山庄—崀山风景区。

第六章 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配套体系建设

第二十四条 配套设施建设

农业生产设施:在农业新品种的引进、现代种养技术示范、设施农业生产设备、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满足生产需要的同时,增加休闲设施建设,为拓展农业休闲功能创造条件。

接待服务设施:重点改造完善休闲农业场所环境卫生、安全防范等基础设施,建立明晰的路标指示和完备的停车场,改善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使休闲场所卫生条件达到公共卫生标准,实现垃圾净化、环境绿化、村容美化。

污水处理设施:在休闲农业重点区域内推广各村合作机制,共同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分散型农庄依规模建立各自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对本庄园生产、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循环利用。

道路交通设施:建立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机制,积极协调交通、电力、水利等相关部门,把休闲农业园区和规模休闲农业企业周边的水、电、路及通讯等基础设施纳入新农村建设范围。

第二十五条 配套服务体系

餐饮服务:开发地方特色菜品,发掘地方饮食文化。在长株潭区结合饮食文化以开发湘菜为主,环洞庭湖区以特色渔家菜、钵子菜系列为主,湘西山区以腊菜系列为主,湘中南区以桂阳坛子肉、东江鱼等乡里土菜为主。同时应注重包括特色菜、农家菜、风味小吃绿色食品和地方土特产品等地方特色产品的开发。

住宿服务:依据农庄星级等级,配套相应标准住宿服务设施,在完善住宿设施配套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建筑风格、内部装饰等突出地方特色,体现休闲风情,在湘西重点建设体现特色的吊脚楼,在省、地级市城市周边主要以扩大接待规模,建乡村休闲宾馆为主,在湘中南区的休闲农业企业可考虑依山傍势地建一些竹木休闲小屋。

娱乐服务:要发扬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大力推介群众参与性强的娱乐活动,开发体现湖南地方风情、特色鲜明的文化娱乐产品,增强休闲农业的吸引力,丰富休闲的内涵,如对山歌、扭秧歌、休闲健身等,使休闲者在休闲区做到吃好、玩好、乐好,身心愉悦。

购物服务:一是支持专业的休闲农业商品设计部门,设计和制作出反映地方特色、自然风光、人文古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艺术的休闲农业商品,注重实用性、携带性、收藏性相结合。

二是鼓励单位、个人参与休闲农业商品的开发。在长株潭区以茶陵白芷、湘潭湘莲、腐乳、有机茶、无公害蔬菜干制品等为主,体现“土、特”特色;在环洞庭湖区以鱼品系列为主;湘中南区以黄花菜、东江鱼系列等为主;湘西山区以土菜、腊制品、农耕系列产品为主。

第二十六条 融资服务体系

一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由政府投资建设休闲农业区外部道路、通讯、医疗卫生、水、电等工程,并制定有关政策,结合农业产业化项目给予扶持。

二是积极利用股份制融资手段,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投入。

三是加快建立休闲农业开发的信用担保体系,以扩大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解决休闲农业企业主普遍存在的贷款难问题。

四是鼓励农户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休闲农业项目,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

第二十七条 行业培训体系

一是由相关行业协会牵头,政府休闲农业主管部门和财政、劳动、人事、教育、旅游、科研院所等部门大力支持和配合成立省级教育培训机构,开发行业培训教材,对经营管理者开展法律法规、经营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使他们更好、更深层次地挖掘休闲农业发展的内涵,做大做强休闲农业企业;对从业人员开展普通话、礼貌礼节、服务技能、食品卫生安全、服务质量、接待礼仪、消防安全等方面知识培训,全面提升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二是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休闲农业职业技能教育、定向委培、在职研修等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教学体系。

三是邀请国内外休闲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论坛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

四是由省内休闲农业专家、休闲农业中介服务机构专业人士和休闲农庄中的优秀职业经理人组成的流动授课培训机制。

第二十八条 理论支撑体系

休闲农业基础研究:包括休闲农业基本定义、功能概括、形态分类、范畴界定、发展历程和中外比照;相关政策法规的修订与起草;相关标准的修订与起草;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研究;行业形象识别体系设计与行业文化研究;行业行政管理体制构架与机制流程的效率优化研究;趋势预测与行业预警;数据库建设与信息化应用研究;与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两型”社会建设等重大课题的对接;与其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对接。

休闲农业应用研究:包括休闲农业项目规划设计的策略研究;配套产业发展规划与资源整合的策略研究;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研究与推广策略;农产品物流体系与食品安全体系的研究;单项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在本行业中的应用研究;景观环境、特色产品与个性服务等单元要素的研究;休闲农业项目融投资研究;项目营销策划与运营管理研究等。

休闲农业延伸开拓研究:即以休闲农业为主体,其它学科对接衍生出一系列跨学科的具有创新意义和公共价值的子课题。延展性研究既具有前瞻性和通用性,又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如《蔬菜瓜果榨汁搭配方法与推广技巧》、《乡村婚纱摄影场景选择与造型创意》、《特色菜谱与新奇菜名创意研究》、《保健植物气味疗法与养生研究》、《乡村墙绘艺术表现形式及题材集锦》、《农庄开设特色格子铺的可行性研究与实施建议》、《景区各类标识牌广告经营方案与操作细则》等。

第七章 湖南省休闲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

第二十九条 资源保护

一是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严防抛荒和破坏耕地的行为,积极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开展土地综合开发与整理,特别是对荒地、边角地、老宅基地、矿山废弃地的合理开发。

二是加大对重要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区和水土流失区的森林植被保护力度,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污染源治理、排污口拆迁、污染水净化处理,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提升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

三是加强农耕文化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并引导休闲农业企业极力挖掘有特色的农耕文化,形成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通过农耕文化演示与体验,促进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四是全面开展省内休闲农业资源普查,根据资源禀赋确立一批休闲农业聚集区,并加强农业物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特产品要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第三十条 环境保护

一是建立常态化的监管机制,项目建设不得影响洞庭湖湿地、“湘、资、沅、澧”四大水系、武陵-雪峰山区、南岭山区、罗霄-幕阜山区等重要生态屏障的建设与保护。

二是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农业面污染源,提高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三是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创建绿色企业,开展绿色生产和生态营销,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保护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平衡,并加强对当地居民与游客的生态教育。

四是加大对《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及《湖南省林业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确保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充分发挥森林、湿地的固碳、吸碳、储碳等间接减排作用,根据条件建立湖南林业碳汇交易中心和林业碳汇发展基金。

第三十一条 建设规范

休闲农业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的生态文明,在项目建设与运营过程中:

一是要严格耕地保护,杜绝借发展休闲农业之名,变相开发以及圈地违法行为。

二是要因地制宜地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分类、清理、处置设施。

三是尽可能采用节能、环保、轻型、可回收利用的材料与设备。

四是使用绿色能源,如利用太阳能、沼气、风力、生物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资源,减少污染和能耗。

五是合理减少用品洗涤次数,减少洗涤剂和水的使用量,加强水回收利用,并采用喷灌、滴灌、管渗等先进灌溉技术节约用水。

六是使用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提倡徒步、自行车以及畜力等无排放的交通方式。

七是农业种养要以当地物种为主,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入侵。

八是鼓励将当地的工业品、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作为旅游购物商品,杜绝经营、销售野生动物活体、器官、皮毛或标本

九是合理划定功能分区,确定合理的环境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游览区域和线路,并通过游客服务中心、科普知识讲解标牌、乡土文化读物等开展生态环境教育。

第八章 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保障措施

第三十二条 完善政策引导

一是明确管理责任。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明确管理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

二是完善政策措施。要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争取在税费、用水用电、公共交通、环境治理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

三是培育服务机构。要加强对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支持,引导休闲农业有序发展,规范经营。

第三十三条 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优化投资环境。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二是加强资源整合。将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项目资金、向休闲农业倾斜,科学整合对休闲农业的相关投入。

三是优化公共服务。加大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宣传推介力度,有效衔接供需,进一步宣传推介农耕文明、乡土文化,普及农业知识,让消费者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得休闲农业相关的真实信息,提高公众休闲消费意识,引领休闲消费热点的形成。

第三十四条 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加强政府扶持。建立休闲农业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引导,并把区域性基础设施作为政府投入的重点。

二是建立银信部门扶持机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并综合运用信贷、证券、保险、信托、担保等金融手段,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

三是引导资本投入。吸引国内和国外企业或公司的资金以股份制、独资经营或合资经营等方式开发休闲农业。

四是创新方式参与。鼓励农户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休闲农业项目,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

第三十五条 注重人才保障

一是建立培训体系。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工程纳入国家财政支持范畴,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组织专家精心编撰培训教材,确保培训质量。

二是完善培训方式。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相关院校大力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在培训方面的优势,加大远程培训,提升信息化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三十六条 加强规范管理

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农业、旅游、国土、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协调推进。

二是落实标准规范。严格执行休闲农业发展标准,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并根据标准,定期进行评估,制定扶优扶强和奖励支持制度。三是完善中介服务。发挥休闲农业协会的行业引导作用。做好信息服务、协调服务、规范服务质量工作、资源交流共享。四是加强人员培训。严格人员上岗、安全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规章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2023热点涉农项目及惠农补贴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