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区把厨余垃圾变成肥料 居民植树种花供不应求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本文隶属:种业农机肥料农药-农资(第32/83篇)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在5月1日正式实施,新条例提出推进厨余垃圾源头就地处理。记者探访了解到,目前已有社区设置了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可将居民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和废水,实现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今年底前,东城区将完成生活垃圾全流程管理系统的建设,在全区垃圾分类桶站上使用“身份识别技术”,实现生活垃圾全流程监管。

这个社区把厨余垃圾变成肥料 居民植树种花供不应求

北新桥街道民安社区内的“绿厨小屋”,内设一台厨余垃圾处理机。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社区引入“厨余垃圾处理机”:吃进垃圾,产出肥料

在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社区14号楼下,设置了一个占地10余平方米的“绿厨小屋”。记者在现场看到,小屋门外放着一个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屋内有一台银色铁皮包裹的“厨余垃圾处理机”。

“绿厨小屋”负责人冯淑文介绍,每天有居民将自家分好类的厨余垃圾倒进屋外的绿桶中,她将这些垃圾倒进机器,并投放酵素、除臭剂。冯淑文只需按下按钮,机器就能自动进行搅拌、加热、发酵等一系列流程,24小时后,约10%的厨余垃圾变成了有机肥料,可用于种花种树,其余的成为废水,排入污水管网中。

冯淑文从机器旁的蛇皮袋中舀出一小份肥料成品,黑色粉末状的肥料没有明显异味,其中还能看到部分食物残渣。“这些肥料特别受居民欢迎,尤其到了春天种花种草的高峰期,供不应求。”她说,有一位老教师自发在小区内种了18棵树,用的就是“绿厨小屋”的肥料。

冯淑文算了笔账,这台机器每天最多能处理100公斤厨余垃圾,民安社区常住居民8000余人,按照街道统计,1月份该社区居民每天产出约840公斤厨余垃圾,“这一台机器就消化了接近八分之一的厨余垃圾,还能产出肥料。”冯淑文认为,这是看得见的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北新桥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科员毕成龙介绍,除了“厨余垃圾处理机”,社区内常设32个垃圾分类投放点位,每个点位设置厨余、其他、可回收三类垃圾桶。有害垃圾产量较少,社区内设置了一处专门投放点。这些垃圾将由专门的运输单位,分类送往对应的垃圾转运和处理设施。

这个社区把厨余垃圾变成肥料 居民植树种花供不应求

冯淑文正在检查“厨余垃圾处理机”。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东城区垃圾分类桶站将配“身份证” 全流程监管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5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各街道正在加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北新桥街道也在制订升级版的垃圾分类方案。

毕成龙介绍,北新桥街道计划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模式,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就能获得积分,可以用来兑换生活用品。街道还将设立垃圾分类红黑榜,对街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奖励或警示。

毕成龙说,有企业曾向街道捐赠了180台家庭厨余垃圾粉碎机,这种机器安装在家庭厨房水槽下方,可将符合条件的厨余垃圾研磨成细小颗粒,顺水流排入下水道。为鼓励居民做好垃圾分类,街道计划将这些设备奖励给分类优秀、家中排水条件达标的居民。

东城区城管委固废科科长孙治中介绍,目前东城区在探索推进厨余垃圾就地处理模式。此外,今年底前东城区将完成生活垃圾全流程管理系统的建设,在全区垃圾分类桶站上使用“身份识别技术”,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等前端各节点进行实时数据收集和监控,并将数据传送到系统平台,实现全流程监管。

今年底前,东城区学校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将达到100%。近期,东城区教委和区城管委联合制作了中小学垃圾分类网课,三期课程将在本月底前推送完毕。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热点创业项目及研学劳动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