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全球2.6亿多人面临饥荒,代表呼吁推广一次性终端补贴政策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联合国粮食署:疫情将导致全球2.6亿多人面临饥荒

联合国警告称,受疫情影响,2020年底前全球将有2.6亿多人面临可怕的饥荒。

湖北的江汉平原为何有这么多湖泊?

《中东报》1日刊登了该报记者对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戴维.比斯利的专访。比斯利警告称,仍在蔓延的新冠疫情将给全球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到2020年底,将有2.65亿人面临可怕的饥荒。他特别强调,如果没有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合作伙伴的有效支持,部分地区未来3个月内会有大批饥民死亡。

比斯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计划署急需19亿美元资金,以购买粮食,从而保证全球工作持续进行。他说,目前全球每9个人中就有1人没有足够的食品,这将导致世界性人道主义危机。比斯利指出,2019年就有1.35亿人挨饿,持续蔓延的疫情会使挨饿的人急剧增加,2020年底前会新增1.3亿人,遭受可怕饥荒的人数将达到2.65亿。特别是他们中的3000万人尤其令人担忧,他们生活环境差,局势动荡,如也门、南苏丹以及刚果(金)等,如果没有紧急粮食救助,在未来3个月内每天会有3万人死亡。国际社会应该采取切实行动,以挽救众多饥民的生命。

农业出现新的变化,将影响数亿农民的收入,这几点急需做出改变

粮食安全:代表呼吁推广一次性终端补贴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把14亿人的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看似着墨不多,但含金量很高。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余欣荣表示,我们既要有端稳自己饭碗的自信,也要始终树立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紧迫意识。

据余欣荣介绍,粮食面积连续8年稳定在17亿亩以上,亩产由2012年的357公斤提高到2019年的381公斤,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十六连丰”,口粮自给率始终保持在100%,粮食供给能力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国家粮食保障能力由强转弱的形势曾经出现过多次,如果我们稍有不慎,这种风险依然存在。”余欣荣说。

对此,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吴天龙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目前我国粮食的供给总量相对充足,尤其是事关老百姓吃饭问题的水稻和小麦,这两大口粮的库存率处于历史高位,但结构性问题仍不能忽视。

在吴天龙看来,应该特别重视国际供应链的持续和稳定问题。有关部门还应进一步提高储运技术,减少损耗,继续完善国内地方储运能力,加强应急保障,培养国民良好的消费习惯,保持合理库存,做好农业走出去工作,并重点抓好种业发展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华栋指出,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不健全,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有限,无法给种粮大户提供风险保障。他建议,推广浙江省“实地测量种粮面积,将名目繁多的过程补贴改为一次性终端补贴”的做法,使“种多少补多少,谁种谁得补贴”的政策落到实处。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粮足则国泰民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14 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尤其是在疫情形势下,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很重”。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金会在参加讨论时表示,黑龙江是“中华大粮仓”。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高度评价。去年,粮食总产1500.6亿斤,实现十六连丰,连续9年全国第一,占全国的1/9,每年给全国每人提供100多斤优质粮食。

王金会称,作为粮食生产大省,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态度鲜明,一以贯之地抓好粮食生产,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确保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们就能产得出、供得好,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做出龙江新贡献。

“下一步,要推广复制业已成熟的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进一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真正做到‘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王金会称,在具体措施方面,扩面积,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超2.155亿亩,比去年增50多万亩;提产量,建设高标准农田8548万亩,亩增产100斤以上。

余欣荣则强调,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以强基固本为导向,需要系统谋划施策,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系列重要论述,落实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14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要求。

在加强粮食产能建设方面,余欣荣提出,要以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亿亩大豆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高标准农田。同时,顺应市场需求,优化粮食品种结构,选择一些增产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市场有需求的杂粮品种,给予政策支持。

此外,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研究员周健民呼吁加快制定“粮食法”的建议。据其介绍,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法》曾纳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但是至今尚未出台。为此,他建议加快构建《粮食法》,更好的与国际惯例有效衔接,把行之有效的粮食政策措施上升为法律,具备完备的法律规范去适应世贸规则。

一次性终端补贴

本报记者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到,要着力抓好农业生产,包括豁免征收、保护耕地、病虫害防治、保底收购、奖励恢复生猪生产等。“这些措施应该说都是抓到了点子上,针对性很强。”吴天龙说。

不过,“受粮价下跌、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成本快速上涨等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粮食主产区部分种粮大户面临亏损,退租、减租现象增多。”李华栋却指出,从成本的角度看,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器具等大宗农资价格年均涨幅普遍超过5%,劳动力成本上涨至150~200元/天,国内许多物价都翻了几倍,但唯独粮食价格不升反降,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在调研中,李华栋发现,作为收购主体的国有粮库,由于库存较高、部分区域仓容不足、开仓收粮时间晚,特别是新增重金属检测要求后,种粮大户普遍面临“卖粮难”。他举例说,某种粮大户,2018年拉一车稻谷去粮库,排队等候1周,仅租车费一项就多花费3000元。忧虑和无奈之下,不少种粮大户只有将粮食贱卖给个体粮贩。

李华栋指出,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不健全,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有限,无法给种粮大户提供风险保障。比如,2019年,中央农业财政补贴有6类37项,涉及种粮方面的有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现代农业产业园奖补、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支持计划、农业社会化服务补助、产粮大县奖励、玉米大豆稻谷生产者补贴等。目前,各地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多而杂,落地难,扶持效果不明显。部分农业补贴无法发到种粮大户手中,如2018年实行的稻谷补贴政策,部分补贴资金发给了土地承包者,种粮大户并未受益。

李华栋就此建议,推广浙江省“实地测量种粮面积,将名目繁多的过程补贴改为一次性终端补贴”的做法,使“种多少补多少,谁种谁得补贴”的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加强对农资价格监测和宏观调控,加大对农资市场干预力度,防止农资价格急剧上涨。国有粮库要合理安排库容,将开仓时间适当提前,化解粮农售粮忧虑。强化现有稻谷收购价格执行力,实行粮食预约收购制度,对种粮大户售粮进行预约,减少排队等候时间。加强对收储库点监管,遏制变相压级压价现象。”李华栋说。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2023热点涉农项目及惠农补贴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