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教育的正确模式,应该是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的环境,同时也是变化的、多样的、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

在这里,不管孩子是一颗小树、一朵玫瑰、还是一棵小草,他都会以最舒展的姿态,生长出自己最美的样子。

01

为什么现在不爱吃饭的孩子这么多?

前段时间,和朋友一起带娃旅游。

朝夕相处了几天,发现朋友的孩子非常乖巧懂事,母子两个相处颇为融洽,但是每到吃饭的时候,场面就开始变得鸡飞狗跳。

无论玩的有多开心,只要一听说要去吃饭,气氛就陡然紧张起来,孩子开始跟妈妈斗智斗勇。

自然教育,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先是表达自己确实不饿,争取“不吃”的权利。不过这一步都是以迅速失败告终。

然后就退而求其次,争取“少吃”,或者采取迂回战术,专点那些餐桌上没有、甚至饭店都不大可能有的菜,来拖延时间。

通常到了这一步骤,朋友的情绪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勉强忍到服务员真的送上了孩子点的菜,他只蜻蜓点水的尝一下就放下筷子,朋友就爆炸了。

她开始河东狮吼,大声控诉孩子有多么过分,很快就把孩子吓傻。

然后就是拿起碗,一口一口往他嘴里灌,或者是将碗砸在孩子面前,指令他必须几分钟之内吃完,一粒米也不能剩。

通常,这几个步骤一步都不会少,每顿饭都是如此。

02

有一次,孩子在朋友的逼视下,因为吃的速度太快,把嘴里的饭呕了出来,却一秒钟也没停,迅速开始继续吃,这一幕让我瞠目结舌。

我把目光投向朋友,发现她也看到了那个瞬间,但是却非常淡定,我实在忍不住了,加入了孩子的战队。

我说:他现在都几岁了?他不知道自己饿不饿吗?

朋友说:确实不知道,你要不这么逼他,他能连续两天不带吃饭的。

我说:这样吃饭,有什么乐趣?

朋友说:没乐趣,也好过饿肚子,健康最重要。……

自然教育,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晚上,孩子睡着后,我和朋友彻夜长谈。朋友说,她其实非常理解孩子,因为自己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

妈妈总把满满的一碗米饭摆在面前,必须吃完,没得商量。她小时候就觉得,吃饭没有任何乐趣。

我说,那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对待孩子呢?

她说,孩子也是姥姥带大的,现在已经形成这样的习惯了,如果你不逼着,他压根就不知道饿……

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吃饭,是人类第一个最基本的本能,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就知道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饥饿。

享受美食,更是人类的一大快乐。

然而,环顾四周,绝不仅仅是朋友的儿子,不知道饥饿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03

以前,人们喜欢用废寝忘食这个词语,来描述一个学生多么热爱学习。

但是现在,一个孩子连废寝忘食的资格都没有了。家长们的控制,简直来自方方面面。

到点吃饭,到点睡觉。怎样吃,吃多少,何时睡,几点醒,无一不在家长的严密监控之中。

在玩乐高积木的游戏室,一个四岁孩子想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温文尔雅的妈妈,用坚定而不容置疑的声音不停的发表意见:

这个是你的年龄玩儿的吗,装不好净浪费时间。

这个太幼稚了吧,没有一点挑战。这是女孩儿玩的。……

最后,孩子只好挑了一个妈妈“爱”玩的积木。

自然教育,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吃饭、玩尚且如此,更别提学习、写作业、交朋友了。如果你留意一下,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一个同事说:

我小学的时候,我妈每天6点就叫我起床学习,我就僵坐在那里看语文书,都不带翻页的,就是为了应付她。

所以,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什么现在不爱吃饭的孩子这么多?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过:

对真实的需要是青少年的特点,他们拒绝妥协、拒绝认同父母和他人的经验。

是的,因为控制太多,孩子就必然会用叛逆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自主性。而孩子的天性,原本是需要顺应的,需要以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呵护的。

04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自然教育似乎是应运而生。

我国的自然教育行业,从2010-2012年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呈现显著的民间发起、民间繁荣的特点。

而近几年来,随着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80后、90后的孩子步入适学学龄,他们更愿意结合自己的经历,对孩子的成长环境进行反思,这就给自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

所以,自然教育行业进入整体数据叠加上升的时期,而且开始更好地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平台和网络结合。

自然教育,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自然教育,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使儿童融入大自然,自主对自然信息进行有效采集、整理、编织,形成社会生活有效逻辑思维的教育过程。

其教育重点,是按照孩子的天性,释放他们的潜能,培养其追求知识和智慧的内驱力。

可以说,自然教育,就是自然而然的教育,其根本特质,就在于反控制。

伯克利大学的心理学家Alison Gopnik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几十年,她认为家长有“木匠型”和“园丁型”两种。

“木匠型”的父母,脑子里规划出一个理想孩子的模样,然后照着图纸,这边削一点那边磨一点,要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控制;

而“园丁型”教育,要给孩子提供阳光、雨露,让孩子长成自己的样子。

自然教育,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其实,自然教育,就是一种“园丁型”教育。

正如Alison说,教育的正确模式,应该是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的环境,同时也是变化的、多样的、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

在这里,不管孩子是一颗小树、一朵玫瑰、还是一棵小草,他都会以最舒展的姿态,生长出自己最美的样子。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热点创业项目及研学劳动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