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民自建民俗农耕博物馆,郑州市民自创“农俗博物馆”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本文隶属:10.乡村民俗农耕文化(第32/132篇)

安徽农民自建民俗农耕博物馆

水车、石磨、纺棉车……这些老物件,如今即便在农村也不多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历史记忆。安徽省肥西县高店乡新河村村民王世准,利用10多年的时间收藏了2000余件(套)具有“农耕记忆”的老物件,把自家农院改造成了一座“民俗博物馆”,许多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安徽农民自建民俗农耕博物馆,郑州市民自创“农俗博物馆”

安徽农民自建民俗农耕博物馆,郑州市民自创“农俗博物馆”

安徽农民自建民俗农耕博物馆,郑州市民自创“农俗博物馆”

安徽农民自建民俗农耕博物馆,郑州市民自创“农俗博物馆”

安徽农民自建民俗农耕博物馆,郑州市民自创“农俗博物馆”

安徽农民自建民俗农耕博物馆,郑州市民自创“农俗博物馆”

安徽农民自建民俗农耕博物馆,郑州市民自创“农俗博物馆”

安徽农民自建民俗农耕博物馆,郑州市民自创“农俗博物馆”

郑州市民自创“农俗博物馆”

古色古香的明清时期农民用具,1000多件铁匠、木匠作坊用具,大小不一的灯具纺车……这些凝聚着各时期农民智慧的老物件,在郑州市民筹建的农俗博物馆里都能看到。收藏者郭建厂说,他建农俗博物馆的初衷就是为了留住乡愁,留住村史。

记者在郑州树木园对面,见到了市民郭建厂和他的“农俗博物馆”。记者看到,农俗博物馆内各类木匠器具琳琅满目,各种锛、刨、锯、凿、钻、墨斗等木匠器物,几百余件,大大小小,应有尽有;各时期的计量工具也一应俱全,各种带杆的秤及长短不一的算盘几十件,仅秤砣就有百余个,集在一起,可以看出它们的沧桑历史,这都让前来参观者赞不绝口。

“很多60、70后都来参观过,暑假期间很多孩子也都过来一睹为快。”郭建厂告诉记者,他家就住在附近,十里八乡的村子拆迁后,曾经的很多农业用具等物品,大多被主人扔在院子里,风吹日晒都腐朽了,“我看着很痛心,这些不能就这么消失了,于是就想办法把它们都收集了过来。”他说,博物馆内共有2000多件农村用具,一部分是附近村民送过来的,绝大部分是自己掏高价买来的,件件器物都有故事。“我这个民俗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目的就是为了留住乡愁,留住村史。”郭先生说。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2023热点涉农项目及惠农补贴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