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农场:应该怎样规划实施劳动实践课程?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本文隶属:02.中小学劳动实践研学基地(第166/482篇)

在中小学校园里的空闲场地(屋顶和边角地)规划、建设一个种植园地或一个小农场,即可满足部分学生便捷、持续的劳动实践活动要求,同时还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在今年三月份国家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之后,尤其是疫情防控与学生安全出行的大环境下,校园农场劳动课程的规划、实施就显得更具现实意义。

【1】规划篇

中小学校园农场开发中,劳动课程规划,既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实施的基础。

中小学校园农场:应该怎样规划实施劳动实践课程?

依托校园农场的劳动实践课程规划,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一)课程分阶(分学段)规划。

即在不同学段规划不同要求的课程序列内容,并在课程开发和研制过程中予以不断完善。

如“农民版画”农场文化主题课程,小学低段有“贴纸农民版画”“植物媒材农民版画”;小学中段有“吹塑纸农民版画”“一版多色农民版画”;小学高段有“木版农民版画”“套色农民版画”;初中学段有“绝版农民版画”“同题异构农民版画”“自由创意农民版画”等。

(二)课程年度规划。

即针对各年级段提出劳动实践课程年段规划指导意见,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选择组合,形成学校必修与选修、单课时与多课时相结合的课程年度规划。

如乐兴小学五年级的劳动实践课程,除语文、数学、科学每学科两课时的渗透式课程外,还包括“落花生和她的一生”(多课时综合型劳动实践课)、“艺术创意落花生”(农场文化艺术多元实践课)、“农家传说中的美丽落花生”(农场文化探究性实践课)、“落花生餐桌走秀”(农场文化厨艺实践课)、“落花生的投入与产出”(农场财经实践课)等以“落花生”为主线的主题课程。

(三)课程资源规划。

即课程开发人员和教师在课程分阶规划和年度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对专业教师和辅助人员、课程经费、材料设施、时间段与课时数、农场空间及选点、教学支持信息资源等开展系统的规划,确保劳动实践课程的有序实施。

中小学校园农场:应该怎样规划实施劳动实践课程?

【2】实施篇

以重庆市《綦江区劳动实践课程教学规范》为例,将中小学劳动实践课程的管理与教学情况作为教育督导评估考核指标之一。

运用现场会、专题会、主题教研等方式提供必要的舆论与教研支持,运用常规督查与专项抽查抓好落实,全面推动劳动实践课程的区域化实施,让爱农场、爱家乡、爱土地、爱劳动、爱生活的“五爱”情感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

其课堂实践呈现出三大特点:课前准备充分、课中展开有序、课后拓展有效。

课前准备主要包括师生在课题选立、目标拟定、学情分析、课时计划、方法选择、资源筹集、活动策划、流程设计、细节落实等方面的工作。

教师在参考课程与年度规划、充分论证项目或主题必要性及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

确立具有区域乡土特色的课题名称,制定包含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等维度的教学目标。

计划好课时,选择好组织方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师生共同参与筹集劳动实践所必需的各种资源,策划设计好劳动实践活动和整个教学流程。

逐一落实好组织管理、场地清理、任务分配、心理调适、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每一个细节,做到教师胸有成竹、学生有备而来。

课中主要由课前动员、活动分组、任务分配、工具材料领取、实践过程指导、中段小结、现场展评、课堂小结和延伸作业等几大部分组成。

课前动员是组织学生有序实践的重要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实践要求、目标,遵守实践纪律和安全规范;在活动分组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一般4~6人为一组,按学生性别、个性特点,实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法进行分组,有时也根据学生志愿进行分组;在实践过程指导中,教师或助教根据学生实践需要,突出重点,开展全班整体指导、小组指导和个别学生指导,帮助学生突破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课后通过实践小结、课后反思、课后评价、延伸作业、劳动成果展示与应用等途径予以拓展。

让劳动实践产生更深层的育人实效,充分发挥劳动实践课附生性和延展性的教育作用。

中小学校园农场:应该怎样规划实施劳动实践课程?

【3】拓展篇

劳动实践课程的区域化建设是一个共性与个性、静态与动态发展的过程。

为了推动中小学劳动实践课程的全面实施,重庆綦江区教委在2019年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育的通知》等文件。

各中小学校在参考上述文件关于劳动实践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意见基础上,结合本校特点,提炼实践经验。

对劳动实践课程不断进行优化,使劳动实践课程的育人效能在实施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这主要有课程拓展、成果拓展、文体拓展、家校拓展、社会拓展等行之有效的方式。

课程拓展,是劳动实践课程在实施中得到不断完善的过程,能够让主题/项目课程更加丰满。

一般情况下,课程拓展以主课带副课的形式呈现,如教师在开展“农具与力学”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农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开发出“农具的产生与发展”“农具的美感”“农具的改良和创新” 三大副课,供学生自主选修或延伸学习。

成果拓展,主要包括劳动实践课程物质成果展示、学习成果展示、能力与技术展示三大方面。

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拓展课程实施的空间。物质成果展示,是师生在劳动实践课程教与学中所取得的过程性、自然性成果展示。

如农作物果实展示、农场变化展示、经济收益数据展示等,常以现场参观、观摩交流的形式开展;学习成果展示,是对学生在劳动实践课程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反映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的物化成果予以公开展示,如学习笔记本、实践记录册、财经账务簿、学习心得、劳动制作成品等的展示,常以陈列、展出的形式开展;能力与技术展示,是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现场展示,如厨艺大比拼、陶器制作表演、竹篾工艺制作表演等,常以比赛、表演的形式开展。

文体拓展,是与劳动实践课程实施相关的以美育作品和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拓展,其主要内容和形式包括美术作品展览、文学作品评比、民歌创编与演唱表演、农家体育项目比赛等。

美术作品包括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绘画、摄影、泥塑、绘本、工艺等,作品常以农业、农场、农民为题材;文学作品包括以劳动实践为内容的小品文写作、朗诵词、演讲稿等;民歌创编包括学生个人或集体编创的歌词、歌谱;民歌演唱包括学生以农业实践为题材的民歌独唱、民歌合唱、民歌联唱等;农家体育项目比赛,则是在参考农民运动会项目、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设置比赛项目与表演项目,教师和学生全员报名参与,从而形成的别开生面的劳动实践活动课程。

家校拓展,是劳动实践课程生活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联合家庭开展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利用周末与节假日的时间,给学生布置劳动实践家庭作业、假期作业,由家长予以指导和评价,然后收集、上传作业成果,通过网络平台予以分享。

教师在作业手册的编制中,常常给家长和学生提供多个选择性主题。

如“学做家常菜”“经营家庭菜地”“家禽喂养”等,然后针对每个主题的具体情况,对实践目标、内容、建议流程、要点提醒、安全提示、评价要点、成果呈现、家长指导要点等给出较为详细的文字或图形说明,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更好地参与家庭生活实践。

社会拓展,是在区域化整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将劳动实践课程的实施面向社会拓展,从而更好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形式。

区域化整合课程资源,包括行政管理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农业文化资源、农业科技资源、农企榜样资源等。

拓展内容包括“农业社会管理机制调查探究”“区域土地类型与分布考察”“农业人才的分类与培养调查”“农村人文景观采风”“现代农业体验”“农民企业家成长报告”等。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2023热点涉农项目及惠农补贴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