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手工榨油技艺,坚守是为了更好的传承!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本文隶属:10.乡村民俗农耕文化(第37/132篇)

手工榨油技艺是通过榨油作坊中的工具把油茶籽中的油提取出来的传统手工技艺。手工榨油工艺难以复制,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无不用心创造。不过,我国农村的手工榨油,现在很少见到了。

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璞岭村5组,80岁的肖国正和70岁的张昌军再现了古老而传统的手工制作菜籽油工艺。榨油共分七步:炒坯、摊凉、磨粉、蒸坯、箍饼、上榨、撞榨,榨油时要先将油菜籽炒好磨碎做成油饼后,放进木榨台的榨槽中,然后不停添加、撞击木楔子挤压油饼,而撞杆和木楔需要经历几百次撞击,才能榨干最后一滴油。据悉,如今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崛起,传统的榨油坊正渐渐消失。

在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虾子镇,网友发帖:“一间陈旧木房、古老磨道、笨拙甑子、蒸菜籽、压榨出油——”遵义市红花岗区虾子镇这处土法榨油已历经7代人200年,当前仍在继续着,太罕见了!记者赶到虾子镇兰生村合兴村民组,在这处土法榨油坊10多米远外就能闻到一股菜油的香味。一间约200平方米的陈旧木房里,一个灶台、一个碾盘、一个甑子、一根硕大的榨槽木、一个悬空的油锤,就是这间榨油作坊的全部“家当”。油坊主人是38岁的杨秀彬,是当地村民。杨秀彬说,榨油是一门古老的民间工艺,他家世代榨油,到他这一代已是第7代,已有近200年历史。

非遗文化:手工榨油技艺,坚守是为了更好的传承!
上榨。

非遗文化:手工榨油技艺,坚守是为了更好的传承!
炒制。

非遗文化:手工榨油技艺,坚守是为了更好的传承!
碾籽。

非遗文化:手工榨油技艺,坚守是为了更好的传承!
踩饼。

非遗文化:手工榨油技艺,坚守是为了更好的传承!
榨油。

掌握好榨油三大工序

杨秀彬说,土法榨油从筛籽、慢火炒、碾籽(或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插楔、压榨等环节,使用的都是纯手工,需要体力和技术,才能榨出好品质的菜油。

“这8道工序中,关键要把握好三大工序,即石磨碾筛粉要细、水蒸或慢火锅炒火候合适、木榨及时功夫到位。”杨秀彬解释道,首先,在锅里炒菜籽,保持小火,勤翻炒,炒制到能闻到菜籽的香味,就可出锅,需2至3小时,若炒过了,榨出的油有一股糊焦味;火候不到,菜油腥味很重。

碾粉是最耽误时间的,碾好一槽需7至8小时,将菜籽粉碾成糍粑一样的泥,有了粘性那才合适。“碾粉中,人需拿着一把木长勺翻槽内的菜籽粉,让碾滚碾压均匀。”杨秀彬说,这工序看起来是手上活,其实很累人。

随即,用木甑子来蒸,像蒸饭一样的蒸菜籽泥也是技术活。没蒸熟的透出的油少,蒸过了则伤水,油品质就差了,每隔10余分钟就起盖查看。

记者现场看到,蒸好一甑子菜籽泥出锅了,杨秀彬拿出油铁圈放在地上,并在铁圈内铺上一层稻草,一人快速地舀出菜籽泥倒在稻草上,另一人迅速地包好,用脚踩紧成油饼,放入榨油槽里,“必须快速地完成,若待菜籽泥冷却了,出油率就低了。”杨秀彬边忙着边解释。

随后,往木榨里塞满木块,便开始抡锤敲打,将一根根木楔敲入由数十根方形硬木排列成的方阵中,接着又用约100斤重的撞木撞击。随着阵阵清脆的撞击声,在尖桩的挤压下,油槽里的“油饼”便流出一缕缕金黄色的菜油,顺着木槽滴入油盆中。顷刻间,作坊里油香四溢。

视频:土法手工榨油

坚守是为了更好的传承

“榨一天油,常累得腰酸腿疼。”杨秀彬苦笑着说。

据介绍,每榨一次油,至少需3人才能完成,杨秀彬的帮手多是年迈的父母,每天顶多能榨出40斤菜油。

杨秀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收购品质较好的菜籽需4元钱一斤,10斤菜籽榨出2.3斤油,现市场价50元一斤,除去一些成本,每月只能赚一点辛苦钱。

记者了解到,目前,杨秀彬还在继承祖辈沿袭下来的习俗,当地村民自拿菜籽,他来帮助榨油,只收取十分之一的加工费,这利润更是微薄。

在杨秀彬看来,他和父母亲的辛苦,换来的则是味道清香纯正的油质,得到当地人的认可。土法榨油工艺他想坚守下去,并传授给自己孩子,一直延续下去。

记者走访了解到,在遵义市境内,已极少有这样原生态纯手工的传统榨油坊。“我想把土法榨油坊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热点创业项目及研学劳动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