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研讨:传统农业不是落后的农业,需要现代农业科技武装提升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本文隶属:10.乡村民俗农耕文化(第40/132篇)

11月14日电:“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凸显,农民文化自觉性与保护积极性显著增强。”14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主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如是说。

农业文化遗产研讨:传统农业不是落后的农业,需要现代农业科技武装提升
浙江首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黄岩峰会

当日,浙江首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黄岩峰会于浙江台州黄岩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开展跨学科、跨地域研讨。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世代传承并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

在浙江丽水青田,田面种稻,水体养鱼,稻花肥鱼,鱼粪肥田,稻鱼共生,鱼粮共存。“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第一个被授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近年来,通过做大一粒米、做活一条鱼、做好一产业,‘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不断发展。”青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丁传恭举例道,“青田稻鱼米价格从原来的每斤2-3元提高到每斤10多元,仅稻鱼米一项农民亩均就增收近千元。田鱼干、田鱼炒粉干也寄托着海外华侨的乡愁。”

农业文化遗产研讨:传统农业不是落后的农业,需要现代农业科技武装提升
浙江首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黄岩峰会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宝库,亦是乡土中国的文化基因。”闵庆文谈及,中华文明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之上,传统文化与农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农业包含着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是解读传统中国的钥匙、保持中国文化的关键、创新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资源。”

谈及农耕文明传承与创新,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农业展览馆研究馆员曹幸穗说,农耕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结晶,农业文化遗产是全面继承优良农耕文明的系统工程。“而今,我们更需要刻不容缓地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

“传统农业不是落后的农业,现代农业不是取代传统农业,而是改良和提升传统农业,传统农业技术也需要现代科技武装。”曹幸穗如是说。

中国的农田连续耕种了上万年,为何地力没减,反而越种越肥沃?

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骆世明以“间套作”为例谈道,“间套作”能够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能够减少作物病虫害,能够充分利用光温水资源和耕地养分资源,实现相对于单一重视的产量优势。“稻鱼共生、桑基鱼塘等农业文化遗产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农业文化遗产研讨:传统农业不是落后的农业,需要现代农业科技武装提升

在骆世明看来,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农业实践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杰作。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则与农业文化遗产一脉相承,农业文化遗产又从生态、生活、生产、管理、文化等维度,助推乡村振兴。

“农业文化遗产最大的价值是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价值。”全国农业展览馆研究员徐旺生从现代工业文明体系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角度分析道。

此次峰会举办地——台州黄岩是世界蜜橘之源,也是世界上最早、历史最悠久的优质柑橘集中产区。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一种独特的低洼沿海盐碱滩涂地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农业循环系统,并形成特有的黄岩橘文化,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浙江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叶明儿表示,浙江黄岩蜜橘筑墩生态栽培的优良品种与技术在世界各地柑橘主产区也得到推广应用,为中国及世界柑橘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2023热点涉农项目及惠农补贴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