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农业的乡村振兴特色路:科技硬实力+农旅软文化+多产业融合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本文隶属:农村乡村产业融合(第15/186篇)

2020年12月28日上午9点,广州海心沙亚运公园,2020广州世界观赏鱼珍品大观展区外的观众早已大排长龙,秩序井然。时值大观展的最后一日,市民期待一睹世界级观赏鱼珍品的“尊容”,当中除了空降的“世界鱼王”后代,全球米虾新品“金镶玉米虾”“蓝宝石米虾”和著名海洋观赏鱼小丑鱼等产品,均来自广州企业,象征着成熟的世界级水产养殖技术。

就在三天前的圣诞夜,“广州乡村振兴璀璨夜”系列活动在海心沙盛大开锣,观赏鱼珍品大观展作为重磅活动也正式启幕。这是值得广州振奋的时刻,乡村振兴成果斐然,市民、企业乐在其中。当晚,今年获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51家广州农企获授牌,数量相当于全市历年总数的95%。这些龙头农企的成长足迹,恰是广州积极转变农业发展观念之下迈出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步伐。

近年来,广州紧紧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利用先进理念和领先技术,农业发展正从产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发生变革,今年前三季度农业增速创近18年来的新高。特色优势农产品、现代化规模种养殖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从点到面支撑起广州现代都市农业的四梁八柱,加之周末郊区热闹的农家乐、乡村游,这无不透露着,广州农村一二三产有效融合,正推动农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广州农业的乡村振兴特色路:科技硬实力+农旅软文化+多产业融合
广州农业的乡村振兴特色路:科技硬实力+农旅软文化+多产业融合
广州绿沃川农场引进韩国的“悬挂移动式栽培床技术”,营造草莓立体栽培的“空中花园”,吸引了游客前来采摘。(历史图)

广州现代都市农业的“硬科技”

作为首屈一指的超大型城市,在土地成本不断上升的当下,广州正以雄厚的科技“硬实力”,全面提升农业集约化发展水平,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

有着“岭南第一蔬”之称的菜心是广东餐桌上的常客,也是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市农科院”)的明星产品。2020年,市农科院成立60周年,从育种到种植的技术攻关也进行了60年,拥有广州市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中心、广东蔬菜种质资源库,“岭南第一蔬”不再深藏岭南。“全国经审定的菜心品种,80%来自我们农科院。”这似乎成了该院党总支书记黄剑娣介绍时的口头禅。

广州农业的乡村振兴特色路:科技硬实力+农旅软文化+多产业融合
广州市农科院南沙总部基地种植的瓜果。

广州农业的乡村振兴特色路:科技硬实力+农旅软文化+多产业融合
广州市农科院南沙总部基地种植的菜心。

如何让传统蔬菜提高单位产量,菜种和种植技术是关键因素。据黄剑娣介绍,该院通过种质资源创新所育成的“特选油绿70天”菜心及其衍生的70天菜心种,是近三十年来推出最有影响的一个菜心品种。2020年“特选油绿”推广面积超100万亩,西北基地平均亩产1000公斤以上,比其他同类品种产量高30%左右,销售价格高10%-20%。

同样在南沙区,现代渔业养殖也在走向集约化,在高科技养殖推动下,小小草鱼实现了价格“翻身”。

“以前要挖很多鱼塘养鱼,现在地越来越少,价格还上涨,养出来的草鱼也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南沙现代渔业产业园,中国渔业协会智慧渔业分会常务理事潘国文告诉南都记者,传统的露天鱼塘环境开放,天气的变化、水质的好坏以及土壤中的病虫害等因素都制约着鱼的商品价值。“草鱼产业存在草鱼肠炎普遍、体型肥胖、味道差等问题。”

在产业园内,依托吊水、推水等新型养殖技术和5G网络智能化管理系统,草鱼的养殖质量大幅提升。据南沙渔业产业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家星介绍,“吊水”养殖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草鱼在外塘中成长至一定阶段后,集中转移至大棚中的钢制鱼池,进行一个月的清水饲养,减少投喂量;另一种是将草鱼放入推水槽中,利用淡水鱼喜欢逆流游动的习性加大鱼的运动量。此时,5G智慧渔业管理系统也让养鱼更“省力”,只需一人就能完成300亩鱼塘的管理。养殖模式所需养殖面积小,单位产量却比过去提高了2.5-3倍。

广州农业的乡村振兴特色路:科技硬实力+农旅软文化+多产业融合
南沙的“鱼菜共生”模式,通过将菜株插入一个个小坑位里,让植物吸收流动的营养液进行水培生长。

广州农业的乡村振兴特色路:科技硬实力+农旅软文化+多产业融合

更值得一提的是,养殖池的污水还可“肥水不流外人田”。陈家星称,通过水循环系统,这些污水可转化为营养物质输送向鱼池旁的水培蔬菜棚,之后再作为果树的浇灌水,最终渗透到地下水并回流入露天鱼塘,实现“鱼菜共生”。

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

生产技术推动产品产量与质量同步提升,市场也随之扩大,强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和经营体系的建设,是广州推动农业供需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广州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行为”建设模式,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建设,通过向国内外市场输送丰富优质的农产品,推动广州打造成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及出口集散地,实现惠民惠商最大化。

广州农业的乡村振兴特色路:科技硬实力+农旅软文化+多产业融合
2020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指挥中心江南市场工作服务站正式启用。

在增城区石滩镇下围村的广州花果小镇葡萄文化产业园(以下简称“花果小镇”),入了冬的葡萄园却挂了不少果,果粒饱满圆润、口感清甜还带有玫瑰香味,令人好奇。这是花果小镇总经理黄如北引进的日本葡萄品种“阳光玫瑰”,目标是2021年春节市场。

作为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的股东之一,黄如北对市场熟念于心。他注意到,每年冬季,市场缺少高品质的葡萄。“阳光玫瑰”品质好,但对气温要求极高,只有中国广东、广西等部分地区适合种植。为了让它在冬天结果,“花果小镇”除了对土壤进行深度改良,建设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灌溉系统,提升土地利益率和抗气象灾害能力,还在四五月开花季,通过人工干预授粉来保存葡萄的营养,使其八九月再开花。

这是“阳光玫瑰”诞生于增城冬季的第一年,黄如北期待它们在大湾区春节市场的表现。而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中,不少广州农企或已有立足之地。

“我们用椰糠代替土壤,没有农残、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年亩产是传统种植方法产量的3-4倍。”广州绿天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总裁黄懋金介绍,公司引进国外成熟的水培蔬菜种植技术,并将其转化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植工艺,培植优良蔬菜品种。“我们的绿色无公害水培蔬菜,已经进驻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在广州绿沃川农场,蔬菜种植也有了一条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从播种、育苗、收割再到包装,全部实现了自动化。” 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刘欢欢表示,大棚种植的蔬菜已供应高级商超及公司会员购买,未来还将打入港澳市场。

广州农业的乡村振兴特色路:科技硬实力+农旅软文化+多产业融合
在绿沃川的无土栽培大棚内,大批青翠欲滴的有机蔬菜正等待收获。

目前,广州正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建设,并与132个地级以上城市合作共建,认定962个生产基地、93家产品加工企业,在全国布局16个配送中心和分中心,枢纽型都市现代农业作用彰显。

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生态圈”

现代都市农业兼具生产、生态和生活三种功能。除了满足城市居民饮食需求、城市生态建设需求,农业作为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如火如荼的观光休闲农业和农业文化旅游,不断丰富着广大市民的休闲文化生活。

2020年12月9日,第二十届广州蔬菜新品种展示推广会在市农科院南沙总部基地开幕,以田间展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为主,开展粤港澳大湾区菜心文化嘉年华、“乾农杯”蔬菜主题摄影、科普嘉年华、鲜蔬现场品尝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不少亲自家庭参加,参观市民好评如潮。

在“谈文化,讲菜心”科普讲座上,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郑岩松从菜心历史文化、菜心类型、宁夏菜心的前世今生到菜心的功效和食用价值与市民热烈互动,现场还有产品试吃,让市民在“动口”“动手”“动心”的乐趣中体验蔬菜文化大餐。

广州农业的乡村振兴特色路:科技硬实力+农旅软文化+多产业融合
第二十届广州蔬菜新品种展示推广会活动上,农户正在采摘新鲜蔬菜。

广州农业的乡村振兴特色路:科技硬实力+农旅软文化+多产业融合
对口帮扶地区农产品推广暨菜心文化科普嘉年华活动现场。

而在花都区,为了建设名副其实的“花卉之都”,该区规划了“一院一心一园两基地四大示范区”。其中“一园”马岭观花植物园距离广州白云机场以及高铁广州北站较近,市区以及珠三角有多条高速均可直达园区。据了解,未来马岭将引入3000个观花植物品种,打造以观花植物引育及生产为核心,以科创教育及生态休闲为特色的大湾区万国花卉博览大观园。

“我们希望能像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一样,让坐飞机来广州的国内外旅客,在落地广州之前就能看到一个名副其实的‘花城’。”植物园相关负责人邓家聪表示,该园还将联动“花卉 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广清生态旅游圈整合提升。依托空铁枢纽,整合清远长隆、融创文旅等核心项目及周边旅游资源,扩大客流量,打造广清旅游生态圈。

文章来源:头条@南方都市报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2023热点涉农项目及惠农补贴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