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牛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我们离农业现代化还有多远?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2021牛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2021牛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我们离农业现代化还有多远?

文件提及多项重磅内容,包括“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暴涨能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等。

我们注意到,近5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关注方向基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农产品质量、现代农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设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业科技研发。

中央一号文件一经发布,A股市场反应迅速。

2月22日开盘,农业板块大幅高开。有市场观点称,农业板块既受周末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消息刺激,同时也能从通胀预期上市中获益。

一名追踪农林牧渔板块的市场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农业板块异动、个股上涨,可能预示着农业将迎来新一轮周期成长行情。”

华西证券研报称,未来2-3年内玉米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或将带动水稻、小麦整体走出高库存的发展阶段,价格也有望温和上涨。同时,主要农产品价格普涨有望带动种植产业链景气度上行,叠加中央一号文件消息影响,种植产业链有望迎政策催化。

实际上,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前,农林牧渔板块已开始上涨。

2021牛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我们离农业现代化还有多远?

我们离农业现代化越来越近!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包括“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等。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小康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入快车道的关键之年。根据2018年我国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那么,在今天,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又有多少难题待解?

种业:原始育种技术仍受制约

2021年1月,位于北京北三环国家作物种质库,迎来了一波探访的高潮,这个储存着52万份作物种质的全球第二大作物种质库,因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而成为人们目光聚焦的地方。

随即,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反复重申“种业翻身仗”的重要性,也使得种子问题成为当前农业中最热的关键词之一。

数据显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业基本可以自主,小麦、水稻两大口粮种子100%自主,农作物良种率覆盖96%以上,蔬菜品种自主率87%,畜禽核心种源自主率75%以上。

种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育种专家后发现,我国在原始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社会力量育种等领域,都存在待解的难题。此外,在一些特定品种中,也存在种源进口依赖度较高的问题。

以基因编辑技术为例,基因编辑是当前育种中广泛应用的新技术,也是底层技术,但由于该技术由外国科学家发明,因此相关专利大多在国外。在采访中,多位专家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我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上,已经处于全球第一方阵,但仍存在知识产权的制约问题。

特定品种进口依赖度过高的问题,也是“种业翻身仗”中的难点,如白羽肉鸡,种源基本依靠进口,但它在鸡肉市场上占据的比例超过50%,包括各种快餐炸鸡在内的鸡肉加工业,都以白羽肉鸡为主。再如高端设施农业中的蔬菜,西红柿、茄子、菠菜、生菜等,种子大部分来自国外。

种业的自主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之一,更是粮食安全保障的基础,作为农业的“芯片”,种业的发展,仍任重道远。

2021牛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我们离农业现代化还有多远?

产业:怎样让小农分享收益

农业是第一产业,但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人们更多将农业和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环节的产业等同,农业的产业化,也常常被认为是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相应的加工、流通、销售,乃至相关的金融、服务等领域,则被忽视,并未进入到农业产业体系中。

近年来,一、二、三产融合的农业产业概念逐渐受到重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再次重申乡村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

“我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等,而到现在,我们的农业现代化目标,则包含了科技、产业、生态发展等多个内容,可以说,这是一个从硬件投入到软件建设,从有形目标到无形目标的变化。农业产业也是如此,今天的产业,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了,是一个包含了生产、加工、流通,也包含了相应的服务、金融等领域的产业链条”。

事实上,今年的一号文件在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建设中,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主体留在县域,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现代农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在这样的产业中,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这样的新型主体尚可做到,但怎样让中国无数小农生产者融入其中,是一个难题。”钟钰说,“事实上,早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已经提出,让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这就需要农业大数据这样的现代技术,开发出为小农户服务的产品,还需要现代金融、社会化服务等进一步完善,真正让农业产业中的各个环节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且这个产业链条是可以让小农户加入的。只有这样,农民才能真正进入产业体系,成为产业链条中的一员,分享产业的增值收益,而不再仅仅是一个生产者”。

装备:山区农业机械化还很难

在东北、华北、黄淮海区域,每到农忙时节,在田野里劳作的,已经不再是农民,而是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家里只有几十亩地的农户,只需要一个电话,就有农机上门服务,从备耕到耕种,从田间管理到收获,一站式的服务,让农民彻底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

然而,在西南西北的山区,南方的丘陵地带,仍有大量农田,依靠最低效的人力劳作进行生产。在那里,机械化仍是难题。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71%,同时,生猪生产、饲草料生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产养殖、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具装备等也快速增多。

难点不仅仅是山地、丘陵地带的农机问题,钟钰告诉记者,“还有一些特定领域,我们的机械化也仍有短板。比如南方的水稻育秧,当前,一些农场、合作社已经在推广机械化,效果不错,但对更多的小农户来说,如何实现机械化,仍待探索。再如经济作物中的采摘环节,在农业发达的国家,不少地方都已经实现水果、蔬菜的机种机收,我们主要还是人工种植、管理和采收,机械化率不高。”

2021年1月,北京郊区的不少蔬菜大棚,正处在换茬的季节,农民们使用小型的机械翻地,这种手扶式耕地机只有几百斤重,体型也很小,可以进入大棚内作业,每亩地的耗油成本不到10元。但起垄、覆膜、栽种、施肥、喷药乃至采收环节,仍需要人力。

“更高的机械化,可以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同时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因此,在未来,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率,仍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钟钰说。

来源: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2023热点涉农项目及惠农补贴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