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耕地少、水资源贫乏,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本文隶属:07.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第61/83篇)

近年来,在地区冲突、气候变异和极端气候、经济减速和衰退、分配不平等等因素影响下,全球饥饿人数显著增加,减轻全球饥饿的进度明显受阻。疫情与全球饥饿的主要驱动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催化。具体而言,疫情干扰了全球粮食供应链的稳定和畅通,削弱了脆弱国家和人群获取粮食的能力,加剧了政治不稳定和冲突,这些因素又相互关联,破坏了全球粮食安全。

人均耕地少、水资源贫乏,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专家:我国人均耕地少、水资源贫乏的问题

【光明网】我们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着哪些问题?我们需要如何应对?7月28日,在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世界种子与粮食安全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对此进行了解读。

陈温福院士表示,我国粮食安全面对的挑战来自多方面。首先是耕地资源约束:据国土资源部2013年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适宜稳定利用生产粮食的耕地大约只有18亿亩,且耕地质量逐年下降,出现如东北黑土地严重退化、南方土地酸化逐年在加剧等情况。

第二,我国耕地环境的约束也日益加重:地膜年用量达百万吨,残膜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我国现有设施农业缺少必要的林容,连作障碍凸显,对设施农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已经造成严重威胁。

第三,我国水资源约束严重:我国是联合国确定的13个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总量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且时空分布不均,表现为东多西少、降雨时间相对集中,南方发大水的时候,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还在为干旱无水而发愁,且水土资源匹配度不够好。

此外,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的约束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不利,极端天气多发频发,造成粮食损失加剧。近期郑州地区发生重大水灾,与上个世纪80年代相比,流行时间提早了半个月;水稻害虫和飞蝗发生区域,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大;草地贪夜蛾严重危害玉米的生产,且有加重的趋势。

面对如上问题,如何保护我国粮食安全?陈温福院士给出如下建议:

首先,“藏粮于地”做好耕地管理。我们只要建设好10亿亩高标准农田,旱能灌、涝能排,每年生产的粮食再加上一些调剂就可基本实现平衡。其次,利用好有限的淡水资源,投资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东北粮仓的农田水利工程,用大型水利工程使地表水灌溉取代地下水,实现东北地区粮食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要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藏粮于技”,通过科技进步来提高单产,实现用最少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陈温福总结:“从世界范围看,世界粮食增长已经进入了平台期,甚至有急剧下降的可能。粮食生产不稳定性也在日益增加,天灾人祸随时都可能、而且正在发生。所有这些不利因素都在提醒着我们,我国正面临着在较少的耕地上利用有限的淡水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安全的粮食的挑战。”来源: 光明网(记者 张蕃)

人均耕地少、水资源贫乏,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农业农村部:如何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一、关于完善耕地质量保护政策

“十三五”以来, 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政策制度不断完善。一是加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与监督考核。2016年,推动出台《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发布《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规范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工作。加快构建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现已建成国家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1344个,省、市、县监测点1.8万个。先后开展2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并以农业农村部公报形式发布2014年、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相关工作已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进一步压实地方耕地保护责任。二是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自2016年启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以来,试点规模不断扩大,区域范围不断拓展,成效逐步显现,初步探索了有效的组织方式、技术模式和政策框架。2021年,中央财政继续支持试点工作,扩大轮作、减少休耕,在东北等地区扩大玉米、稳定大豆的种植面积,在长江流域巩固双季稻的种植面积,在南方地区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在东北、西北等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花生等油料生产;休耕主要在河北、黑龙江、新疆地下水超采区实施。三是通过农业补贴支持耕地地力保护。

2016年,中央财政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一项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2020年,中央财政通过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继续安排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1204.85亿元,全部直补到户。此外,通过农业发展资金项目和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项目,还支持地方组织农民综合采取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科学施肥用药等措施,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四是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和中央要求,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全面实行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坚决纠正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问题。对新补充耕地难以达到占用耕地质量或水田的,支持各地通过提升现有耕地质量、将旱地改造为水田的方式,实现耕地占补总体质量相当、水田不减少。针对一些地方补充耕地项目存在虚假、流于形式的问题,强化补充耕地监督核实,2018年以来先后3次开展补充耕地集中核查,全面整改核减不实问题。建立补充耕地公开制度,将补充耕地项目与地块信息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下一步, 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政策创设,进一步促进耕地质量管理。一是加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加大耕地质量监督考核力度,压实地方耕地质量保护责任。二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对地方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的支持,鼓励地方探索耕地地力补贴发放与耕地地力保护措施落实相挂钩的有效机制。三是推动加强补充耕地质量管理,着力在减少优质耕地占用、加强地力提升上下功夫,进一步落实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

二、关于着力培肥地力

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壤培肥相关工作。一是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在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县协同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引导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科学施肥技术服务,支持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着力解决化肥使用过量、利用率不高的突出问题。继续做好取土化验、田间试验、配方制定发布、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成果开发应用等基础性工作。二是开展退化耕地治理试点。在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华南地区等南方粮食主产区的严重酸化区域开展酸化耕地治理试验示范,在西北灌溉区、滨海地区和松嫩平原西部等盐碱地集中分布区开展盐碱耕地治理试验示范,研究制定退化耕地治理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实现防与治结合,提升耕地质量。三是实施生产障碍耕地治理。在西南、华南等地区,针对不同耕地生产障碍程度,结合作物品种、耕作习惯等,因地制宜采取品种替代、水肥调控、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等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克服农产品产地环境障碍,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落实《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秸秆还田等持续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提升耕地地力。

下一步, 农业农村部将指导地方聚焦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思路,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统筹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合理轮作休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退化耕地治理等工作,促进绿色农业、种养循环,探索构建用地养地新机制。

三、关于加大土壤污染防治

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深入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部署,根据各地土壤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情况,指导地方将耕地划分为优先保护、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三类。在轻中度污染耕地推广品种替代、水肥调控、土壤调理等安全利用措施,严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推行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到2020年底,全国31个省份全部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落实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措施面积5700多万亩,全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二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2019年起, 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实施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在长江经济带中西部8个省(市)53个县开展项目建设,按照整县推进、综合治理的思路,统筹推进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和农业废弃物污染治理,全面加强污染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推动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机制,有效推进了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三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完善农药、肥料登记管理制度,推广应用缓释肥、水溶肥和高效低风险生物农药,逐步淘汰高毒农药。强化农膜准入管理,大力推进标准地膜应用,组织开展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防治农田“白色污染”。组织开展商品有机肥料等农资的质量监督抽查,严厉查处不合格产品,防止农资产品损害耕地质量。

下一步, 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加快补上农业生态环境突出短板。同时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宣传报道,宣贯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

四、关于加强重大科技攻关

科技部高度重视耕地质量提升科技攻关工作。“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署了“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等重点专项,组织实施了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技术及装备研发、地膜回收与利用体系研发、土壤氮磷流失综合防控技术与产品研发、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精准施药施肥技术及智能化装备研发等相关项目,研发了一系列适应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种植模式的耕地改良技术、产品及装备。到“十三五”末,项目示范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降低30%以上、耕地重金属有效性降低50%以上,农业有机废弃物无害化消纳利用率达到95%,区域耕地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十四五”期间, 农业农村部将会同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共同抓好“农业面源、重金属污染和绿色投入品研发”“北方干旱半干旱与南方红黄壤等中低产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等重点专项实施,聚焦耕地质量问题,持续开展科技攻关,为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此外,将探索组织构建创新平台,积极引导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围绕耕地这个“要害”和粮食安全这一“主线”,加强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研发与重大产品研制,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热点创业项目及研学劳动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