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康县模式与江永县模式”给我带来的启示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本文隶属:农村乡村产业融合(第35/188篇)

美丽乡村建设:“康县模式”给我带来的启示

【甘肃日报】建设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基本模样,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未来景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乡村振兴要毫不动摇、快马加鞭、干在实处、干出特色。“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康县,山大沟深、产业薄弱、经济落后,是第一批国列贫困县和甘肃省58个特困片区县之一,经过持续八年久久为功的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从贫困乡村向美丽乡村的华丽蝶变。美丽乡村建设的“康县模式”,为我们继续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美丽乡村建设:“康县模式与江永县模式”给我带来的启示

后发地区同样能创造发展奇迹。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人才、资金、服务等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支撑,后发地区的这些要素较为匮乏,受到束缚和限制,是等靠要还是积极作为,是常规化推进还是创造性发展,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决心信心十分关键。2013年,康县贫困发生率高达37.04%,农村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屋旁臭水沟、垃圾满地堆”的面貌。如何脱贫、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是摆在康县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近些年,经过反复调研、试点总结和科学评估,康县最终走出了一条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康县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省全国一道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了美丽乡村与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农产品加工业、城乡融合发展等协同推进的全新发展格局。康县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美丽乡村国际论坛”,获得了建立永久会址的重要机遇,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甘肃样板。康县的成功,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只要找对方法、走对路子,后发地区同样能够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创造性发展。

信念、蓝图与执行力至关重要。

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愿景蓝图不是拍脑袋决策,而是在对特困县域如何发展的深入思考、积极探索中得来的。康县美丽乡村建设,在统一思想、绘制蓝图的基础上,从示范点创建抓起,经过不断培育宣传、推广典型,带动各乡镇、村社和群众主动跟进,形成了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核心的县域发展战略。全县牢固确立“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党建为先”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调动各级各部门共建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发展合力,建立了“多个管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资金整合机制,让各级干部不愁钱、不愁人、只愁“怎么干得好”。从2012年开始,康县将美丽乡村建设列为一号工程,每年组织一次大规模观摩评比活动,现场点评、打分评比,并将评比结果纳入年终考核,在各乡镇之间形成比学赶超、你追我赶的浓厚竞争氛围,充分激发各乡镇的干劲。2020年底,康县350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康县的实践证明,后发地区只要努力克服先天不足的劣势,充分利用好政策机遇、自身优势,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擘画蓝图,积极作为、大胆探索,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持续用力,一样能走出一条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和好路。

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基本模样。

面对新一轮推动“三农”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乡村振兴的关键、明确乡村振兴的主旨、开拓乡村振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这方面,康县模式提供了许多推进乡村振兴的有益启示,建设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基本模样,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未来景象,只有农村实现和城市同样的繁荣,才有高质量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我们要牢牢把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凝神聚力、集中智慧,努力推动形成新时代新格局中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创造更多更好的乡村振兴经验、举措与模式,在新征程中干出不负时代与人民的伟大业绩,让共同富裕的愿景率先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收获丰硕成果。

美丽乡村建设:“康县模式与江永县模式”给我带来的启示

美丽乡村建设:“江永县模式”给我带来的启示

【永州新闻网】目前,(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全县已启动50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已建成30多个美丽乡村。其中,千家峒评为“全国首批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单位”,勾蓝瑶寨、上甘棠、向光村等10余个村分别评为全国乡村重点旅游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省精品乡村等,16个村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名录。其主要经验做法:

弹好“顶层设计”之弦,奏响乡村振兴“规划曲”

坚持做好顶层设计、区分重点、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加以推进,力求“一张蓝图绘到底”。

统筹“抓”。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成立县委书记挂帅、常委联点的乡村振兴专抓班子,23个责任单位组成产业发展组、环境整治组、党建引领组、综合治理组、乡风文明组5个小组,协同作战,一体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示范片打造工程,在“女书风情小镇”“瑶都森林氧吧小镇”“知青部落小镇”“香韵作坊小镇”“低空花海旅游小镇”“永明电商小镇”等9个特色小镇打造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片。

科学“谋”。综合考虑各镇村资源禀赋、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产业现状等地域特色科学规划,注重女书、瑶族等元素的协调融合。重点做好了贫困村、交通要道、旅游景点等村庄规划编制,抓好了刘家庄、勾蓝瑶、浦美村等30多个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和风貌改造,让农区变景区,让美丽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致力“补”。全面补齐农村基础短板,实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项目300余个,所有农村路网、水网、电网等全面改造升级,自来水工程入村入户全覆盖,全县行政村通水泥路达100%,城乡公交实现一体化,农村行路难、供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全面解决;加快推进4G、5G基站建设和行政村“村村通”光纤宽带工程,农村信息通信水平全面提升。

健全“评”。制定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把乡村振兴工作纳入相关单位、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极大地激励了广大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弹好“产业发展”之弦,奏响乡村振兴“特色曲”

坚持因地制宜、规避劣势、错位发展,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和“六大强农”行动,打造“一村一品”产业,先后实施各类产业项目460余个,产业发展全县覆盖。

突出“调布局”,优化产业发展结构。重点以古村落、古民居、旧遗址为载体,以特香农业、特色经济为基础,以自然风光、山水资源、地理环境为依托,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型、五香产业型、三千文化型、休闲度假型、田园风光型”乡村。如在勾蓝瑶寨、浦美村、上甘棠村、刘家庄等10余个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发展文化旅游;在粗石江镇建成以“江永香柚”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发展带;在上江圩镇建成以“江永香姜”为主的产业带。

突出“建基地”,深耕香型农业优势。高标准建成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果篮子”基地28个。建成4个万亩香芋产业生产基地、21个千亩以上连片基地、11个千亩柑橘基地。江永跻身国家2020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湖南早中熟柑橘产业群建设名单。“超级稻 再生稻”亩产1213公斤,获“袁隆平农业科技奖”。江永香芋产业园列为省特色产业示范园,香芋产业聚集区列为省十大产业聚集区之一。

突出“树品牌”,扩大“江永五香”效应。以“打品牌、创特色、扩影响、增效益”为目标,放大“江永五香”品牌效应。依托各乡镇自然资源禀赋,培养“三品一标”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2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居全省前列。打造出村级品牌50余个,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瑶味道”“瑶家人”“放牛娃”等品牌备受市场青睐。

突出“强企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打造湘南精细特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为目标,打造出香柚、香姜、生猪等4-5条10亿元以上产业链,培育出1家国家级、2家省级、6家市级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蔬益园等33家规模涉农加工企业,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3165家,所有家庭农场实现总产值突破33亿元。2020年评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

弹好“改革创新”之弦,奏响乡村振兴“动力曲”

聚焦广大乡村、广大农民所思所想所盼,精准发力,以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引”人才,队伍力量更充实。创新推进“一户一名产业工人”“双培”工程,培训乡村人才2.5万人次,打造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等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吸引300余名在外务工成功人士、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回乡发展。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预算用于奖励支持本土农产品销售,通过奖补激励组建出一支电商销售大军,挖掘精英销售人才1268人。古宅村、和兴村、槐木村等10余个村均有一支电商创业团队,年均销额达千万元。

“固”成果,发展动能更强劲。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大力推进“三变”改革。全县112个村社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880余万元。江永县总结出“三连三走”新模式,推动一批“贫困村”变成“小康村”,“上访村”转变“文明村”,“难管村”建成“优秀村”,实现“凤凰涅槃”蜕变。目前,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无缝衔接乡村振兴,整合了省、市、县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深入打造“五大扶贫模式”升级版,已开发一批集体经济新项目,力争所有村村级集体经济长期实现年收入10万元以上。

“办”实事,民生惠及更优质。创新“互联网 基层服务‘235’”模式,率先在全市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把手窗口坐班制”,实现“一门式”“一件事一次办”覆盖镇村,建成112个集便民、文体、农业、医养等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让村民“足不出村”享受优质服务。“互联网 基层服务‘235’”模式的经验做法在《湖南日报内参》刊发,得到省委领导肯定性批示。目前,通过深化“互联网 基层服务”,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基层办理各类实事3万余件,治理耕地抛荒50余亩,引导农民发展以夏橙、沃柑为主的水果2万余亩,种植烤烟6000多亩,早稻2.2万亩。

弹好“生态宜居”之弦,奏响乡村振兴“文明曲”

大力开展“清洁村庄”“和谐村风”等行动,打造出农村美、乡风好的文明家园。

环境整治“美家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三绿”建设和推进“三清四改五化”工程,打造出“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江永特色风貌格局。筹资20多亿元,新建垃圾集中处理点100余个,清理垃圾9692.7吨,农房风貌改造760座,农户厕所改造4426户,污水治理1.45万户。巩固中央、省市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成果明显,村民环保意识增强,全县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等多项指标长期排名全省前列。

文化工程“暖民心”。立足女书文化、知青文化、忠孝廉洁文化、瑶族文化等资源,深入实施文化振兴工程,依托“八馆八队八会”志愿服务平台和队伍,开发出一批文化产品、文艺节目、文化活动,培育乡土文化队伍,成立农民文化宣传队,培育出50余文艺文化队伍,定期开展文化下乡和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为村民送上系列“文化套餐”。

成风化俗“扬新风”。深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传家训、严家风”“移风易俗”“十星级文明户”和“文明先锋模范”评选等活动,倡导移风易俗,涵养出好民风、好乡风。每年全县大力表彰评选了一批“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文明先锋”“五好家庭”等,榜样典型不断发挥文明“正能量”,乡村文明风尚托起生活希望。发挥“乡贤”在村红白喜事理事会的作用,开办10余个“合约食堂”,并在全县广泛推广,为村民宴席节约了开支,全县乡风文明持续提升。“合约食堂”经验模式先后3次被新华社报道。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热点创业项目及研学劳动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