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进校园: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新技术,让非遗在校园扎根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本文隶属:10.乡村民俗农耕文化(第56/132篇)

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对青少年进行非遗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方式。通过积极探索非遗融入校园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技术,让非遗在校园扎下根来。由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中国梦·非遗行”文化传承系列公益活动走进济南市历下区立德学校。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非遗工作站主办的2021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正式公布获奖结果。兰州市少年宫带着“城乡少儿话友谊心手相牵共成长”关爱留守儿童研学活动来到永登县张坪小学,包括泥塑、剪纸、葫芦雕刻、兰州鼓子、牛肉面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

非遗文化进校园: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新技术,让非遗在校园扎下根来

济南市非遗文化进校园

【济南日报2022-03-10】近日,由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历下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中国梦·非遗行”文化传承系列公益活动走进济南市历下区立德学校。

活动分为非遗项目展示体验和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两个部分,为广大师生营造了浓厚的非遗体验的文化氛围。在学校报告厅,泥塑兔子王传承人杨峰老师为学生们讲述了济南泥塑兔子王的特色文化内涵及自己的创作历程。展示区域,济南面塑、济南剪纸、社火脸谱、糖画艺术、济南微雕、鲁绣等12位非遗项目传承人为现场500余名师生准备了一场内容丰富的“非遗盛宴”,精美的作品与精湛的技艺受到了现场师生的高度赞誉与热烈欢迎。学生们在大饱眼福之余,纷纷就自己感兴趣的非遗项目向传承人认真求教。

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2022-03-10】近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非遗工作站(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主办的2021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正式公布获奖结果,东莞市文化馆《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东莞市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案例》等10个案例获得精品案例奖,佛山市博物馆《“佛博坊”之“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等10个案例获得优秀案例奖。

该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旨在推动校园非遗教育的普及深入开展,让青少年学生通过认识非遗、传承非遗,感受民间艺术魅力,学习筑梦工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爱国情怀,建设起具有民族记忆的精神家园。报送案例的单位除各地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外,还有中小学、幼儿园、职校等各级学校,以及许多民间组织和非遗传承人,“非遗进校园”的模式渐趋完善,社会各界形成共识、汇聚力量,将推动广东非遗更好的保护传承。

下一步,广东省将推荐部分优秀案例参加第三届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同时将对获奖的优秀案例展开集中宣传,并汇编成册,依托“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形成的经验集萃,更加精准、有效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普及和传承,让非遗从“进校园”转化成“在校园”,让学生群体坚定文化自信,让文脉赓续烛照广东文化强省建设。

兰州市非遗文化进校园

【光明网2021-12-14】12月11日,迎着凛冽的寒风,兰州市少年宫带着“城乡少儿话友谊心手相牵共成长”关爱留守儿童研学活动来到永登县张坪小学,本次活动为期两天,既有泥塑、剪纸、葫芦雕刻、兰州鼓子、牛肉面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还有兰州市少年宫骨干教师带来的体育、美术倡导示范课程以及智趣游戏体验等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还有来自兰州市各学校的8名学生,他们走出都市,与张坪小学的同学们一起近距离感受非遗之美,孩子们在深入了解了家乡历史文化、赞叹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为家乡的非遗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非遗文化进校园: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新技术,让非遗在校园扎下根来

“赤壁鏖兵,周郎用火攻,草船借箭鲁肃担惊,献连环多亏凤雏先生……”12月11日,唱腔优雅、韵味悠长的兰州鼓子在永登县通远镇张坪小学唱起,一群可爱的孩子在跟兰州鼓子国家级传承人学唱兰州鼓子。泥塑、剪纸、葫芦雕刻、兰州鼓子、牛肉面制作……活动现场,传统文化专家及兰州市非遗传承人为孩子们带来一场文化的盛宴。

“兰州鼓子是流传在兰州地区的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在兰州鼓子课堂,兰州鼓子国家级传承人陈增三将兰州鼓子的渊源、组成部分、分布等知识向孩子们娓娓道来,孩子们认真地聆听。在学唱环节,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打拍一起唱,有腔有调,韵味悠长的兰州鼓子在校园回荡。

在泥塑课堂,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泥塑传承人岳云生被孩子们团团围住,他在向孩子们传授泥塑的制作要点,现场制作的泥塑小红军,惟妙惟肖,神态逼真。孩子们也撸起袖子,开心地跟着老师一起学习泥塑。

牛肉面制作体验活动,同学们兴趣盎然地亲身体验牛肉面制作艺术的奥秘,聆听兰州牛肉面背后的故事,了解西北饮食文化,在动手参与制作的过程中体味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

在葫芦雕刻课堂上,孩子们选好自己喜欢的图案,用铅笔在葫芦上一笔一笔地画,然后一针一针地雕刻,非常细致。“虽然孩子的针下有些稚嫩,但可以看到,孩子们学习得非常认真”。

邢台市威县与桂林市非遗文化进校园

非遗文化进校园: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新技术,让非遗在校园扎下根来

2021年4月7日,威县土布纺织技艺传承人高庆海在威县第四小学向学生演示老粗布纺织技艺。近年来,河北省邢台市威县积极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将当地特色非遗项目引入学校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间传统技艺的魅力,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非遗文化进校园: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新技术,让非遗在校园扎下根来

2021年11月26日,(广西桂林市七星区)卓然小学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物质遗产文化专题活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似玉老师受聘成为卓然小学“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承教育特聘专家并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关于侗族木构建筑的饕餮盛宴。

活动中 ,杨似玉老师与五年级的孩子们亲切互动,深入浅出的讲解了侗族木构建筑的结构特点、历史文化与营造技艺。基于对建筑背景、文化的了解,孩子们跟随杨老师学习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了解了“顶梁柱”和“栋梁”在建筑中的科学意义、传统建筑中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动手制作了“顶梁柱”模型。

2006年5月20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2月,卓然小学贾金生老师作为课题负责人申报的《广西非遗建筑在中小学研学旅行中的传承教育研究——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例》课题立项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广西民族教育研究专项课题。

如何深耕非遗文化进校园工作?

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工作,对青少年进行非遗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方式。只有不做表面文章,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坚持以校园作为阵地,积极探索非遗融入校园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技术,通过深耕让非遗在校园扎下根来,才能实现文化遗产在校园里的科学传承,让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代代相传。

编好乡土教材。当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非遗大国,各地的非遗资源也十分丰富,这为进一步开展非遗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非遗产品或非遗技艺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不仅打下了深深的民间文化的烙印,而且具有强烈的地域属性。所以,在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时要立足本地实际,认真编写好乡土教材,避免非遗教育“水土不服”的情况发生。

建立专业队伍。不少非遗项目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在一招一式的背后蕴含着的却是千锤百炼积累而形成的纯熟技艺,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民间功夫,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很多。而当下,不少学校在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工匠行家里手,这在一定程度会影响到非遗传承的原汁原味。所以,学校开展非遗教育,需要建立一支由非遗传承人、资深志愿者和专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队伍。

完善保障机制。非遗进校园的核心就是要通过对青少年进行非遗教育,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扎根,让孩子们成为非遗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非遗教育就应该系统化,这样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随意性。所以,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学校当然要端正态度、提高认识,但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把非遗进校园当成一件大事来抓,从政策、资金、人员等层面入手,完善非遗进校园的保障机制。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2023热点涉农项目及惠农补贴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