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林业:双招双引,合肥推进林长制改革,淮南推进农田林网建设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截至3月底,安徽省林业“双招双引”签约项目101个,总投资额206.44亿元,其中落地项目93个,占比92%。达成合作意向待签约项目31个,拟合作投资170.38亿元。

着力稳固产业链。签约项目中有29个特色经济林项目,19个木竹综合利用项目,15个生态旅游及森林康养项目,18个苗木花卉项目,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项目共20个。其中,战略性十大新兴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占28.7%。

安徽林业:双招双引,合肥推进林长制改革,淮南推进农田林网建设

精准招引抓落地。各地瞄准沪苏浙涉林大中型企业,精准谋划、精准招引。9市完成签约项目全部落地;芜湖市签约项目21个,落地20个;蚌埠市项目合同资金到位率达98.18%;池州市签约总金额达61.13亿元;储备项目71个,投资总额380.28亿元。

机制创新重效率。明确优化营商环境9条具体举措,建立分析调度、专班工作、联系包保、监督服务和考核奖励5项工作机制。对涉企服务问题实行归口收办、首问负责、及时反馈、闭环办理,真正做到有求必应。

淮南推进农田林网建设

安徽省淮南市近日出台《高质量农田林网建设“618”三年提升行动计划》。从今年起,全市通过缺失农田林网恢复新建、退化农田林网修复改造、成过熟农田林网更新改造等措施,将建成60个高质量农田林网示范乡镇,每个乡镇建设1个高质量农田林网示范片,新建和修复完善农田林网800公里以上。计划到2024年,全市农田林网建网率超过85%,完成复合型、生态型、林网化的高标准农田林网布局。

淮南市高质量农田林网建设将重点抓好科学规划设计、工程项目带动、注重科技创新、加大政策激励、加强栽后管护5个方面工作。

在树种选择上,新植农田林网将注重选择适生范围广、抗逆性强、生态效益稳定、经济价值高的优良树种、乡土树种,以改变当前农田林网树种单一的状况。在造林设计上,主要道路及河流两侧栽植高大、速生的乔木,以形成农田林网的基干林带,构建起农田林网的大框架;田间地块的路、沟、渠旁适当栽植小乔木,实行乔灌结合,以提高林网的综合防护效能。

高质量农田林网建设将与淮河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结合起来,坚持集约经营,使新建的农田林网成为生产力更高、结构更优、系统更稳定的农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新植农田林网将统筹做好增量与提质,大力推广林农复合经营模式,正确处理好种间关系,合理安排好株行距,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同时,探索、推广低质低效农田林网修复提升的成功做法,以确保现有农田林网持续发挥防护效能。

此外,淮南市将建立各级财政支持高质量农田林网建设的政策体系,形成稳定的投资渠道;坚持依法确权,明晰农田林网的产权,使建设、经营、受益与市场经济紧密接轨。同时,建立健全农田林网责权利统一的管护机制,采取集中管护、个人承包和联防联护等方式,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中国绿色时报(周敏 闫家峰)2022-04-29】

安徽林业:双招双引,合肥推进林长制改革,淮南推进农田林网建设

合肥推进林长制改革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在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中坚持“五绿”并进,结合巢湖流域综合治理、乡村振兴、绿色产业富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着力破解林业生态建设深层次矛盾,扎实做好“林文章”“水文章”“园文章”,在创新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实施项目,精准提升生态质量

坚持林长制工作项目化推进,3年内投资110亿元,实施完成209个林长制重点项目,持续提升重点生态区域绿化质量。

推进环湖湿地修复。按照《着力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名片”的意见》要求,突出流域规划、系统治理,加快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列入国家支持项目。目前,已完成9个湿地的保护修复任务,共恢复修复湿地6.5万亩,全市湿地总面积达11.8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75%以上,环湖湿地生态、蓄洪、净水功能明显增强。

推进乡村绿化提质。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开展乡村道路绿色长廊三年建设行动,全面启动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新建乡村道路绿廊7700公里,“南湖北岭”等重点区域森林质量大幅提升。

推进城镇绿地增彩。以举办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为契机,开展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完善主城区公园绿地体系,加快建设骆岗中央公园、园博园和城市十大公园,累计新建提升城镇绿化5725万平方米,建设小公园游园200余个,整治城区二环以内5.2万株杨树,基本消除杨树飘絮现象。

发展产业,加快推进兴绿富民

坚持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2021年全市林业产值170亿元,同比增长13.3%。

调优结构。打造苗木花卉总部经济集聚区,全市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超100万亩,实现产值40亿元。在江淮分水岭区域重点打造薄壳山核桃基地,目前全市薄壳山核桃种植面积达14万亩,占全省五分之一。经果林种植总面积达53万亩,带动2.8万农民就业。

大力招商。每年安排2.5亿元支持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投入50多亿元,推动天津大顺等知名企业投资。

做强品牌。积极打造“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林业产业经营模式,67家企业获批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巢湖厵村获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洽洽集团成为“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首家坚果炒货企业。

建强平台。打造“国字号”林业展会品牌,高标准办好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开通运营国家苗木信息交易中心信息和交易平台,启动新华·中国(合肥)苗木价格指数中心平台建设。2021年,合肥苗交会3天销售额1.5亿元,项目签约金额108.3亿元,较上届增加41%。

建立机制,长效推进改革赋能

林长制的核心是落实责任,关键在于用好考核这根“指挥棒”。

强化林长履责机制。率先建立四级林长体系,实施市级总林长令发布制度,设立各级林长3172名。完善林长履责考评办法,把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做到定责、履责、督责、问责环环相扣,形成闭环。

建立清单,化解难题。建立林长工作提示单、巡林记录单、督查整改清单,去年183名市县两级林长巡林近700次,推动解决各类问题170余个。近日,“学习强国”转发该市巢南林场的“智慧林场”项目建设经验,林场管理平台对种植树木生长、管理维护等情况做到时时可见、时时可查、全程可溯,有效解决了巡护人员少、巡查管护不到位、监控范围达不到预期目标等问题。

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每年安排8500万元用于湿地生态补偿和管养奖补、600万元用于提高国家级、省级公益林补偿,着力解决建后管养、森林抚育不到位问题。【中国绿色时报(章崇志 何玉珠)2022-04-29】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热点创业项目及研学劳动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