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本文隶属:13.湖北现代农业规划(第4/17篇)

全文:湖北省“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2020年)-12页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扶贫开发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也是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强有力手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央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求创新扶贫方式,以优势、特色产业开发为基础,挖掘产业潜力和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加快扶贫开发步伐。《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提出了以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贫困村为扶贫对象,以产业扶贫、整村推进等专项扶贫形式和特色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等行业扶贫为主体的重点扶贫内容,进一步提出了到2020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远景目标。

为深入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认真落实《农业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的通知》(农计发﹝2016﹞59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鄂发〔2015〕19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产业扶贫现状分析

1.1 扶贫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湖北省山区37个贫困县现有常用耕地面积1548.2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0%,人均耕地面积0.84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山区主要种植作物以水稻、玉米油菜、小麦为主,辅以蔬菜、林果、茶叶中药材、烟草等经济作物。“十二五”以来,贫困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壮大,农产品转化率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

1.1.1 产业体系及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四个片区37个贫困县坚持绿色、特色和比较优势,力求科学发展,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牢固树立了“市场决定取舍”的理念,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优化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建设,基本形成了区域产业体系及其支柱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按照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产业化方式开发农业的理念,坚持一村一品、多乡一业、一县几个骨干品种的支柱产业梯级结构。2015年,37个贫困县马铃薯面积占全省马铃薯总面积的74.07%,烟叶面积占全省烟叶总面积的99.01%,中药材面积占全省中药材总面积的95.87%,茶叶面积占全省茶叶总面积的81.19%,牛羊出栏量占全省牛羊出栏量的81.28%。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片区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省级财政安排四大片区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97.24亿元,拨付片区中小实体经济发展资金20.57亿元,支持片区各县发展与本地优势资源相结合的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助推片区产业转型升级,将优势资源变成资本。三是提升旅游产业带动力。湖北省以“五级联创”(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星级农家乐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主要载体,整合各部门资金4.9亿余元,打造了20个湖北旅游强县、24个旅游名镇、97个旅游名村、11条旅游名街、346个高星级农家乐和120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立农家乐创业扶持资金3.2亿元,对各地农家乐经营户给予创业扶持,直接带动就业38万余人,农民人均年增收达1800元以上。“十二五”以来,湖北省乡村旅游已带动42万人脱贫致富,占全省脱贫人口的18.6%。

1.1.2 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

“十二五”以来,湖北省37个贫困县坚持县域经济发展方略,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特色产业,种养殖业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全省贫困山区茶叶、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种植品种不断增加,呈现出茶叶、蔬菜食用菌、花生、烟叶等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特色畜牧品种结构呈现出“猪、牛、羊”等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水产生态养殖主攻特色品种,名优产品占据全省半壁江山。同时,特色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速,山区贫困县都加大了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突破性发展。以休闲观光、餐饮服务为主的特色服务产业发展快速。

2015年37个贫困县粮食总产量达到749.86万吨,比2010年增长0.51%。其中,水稻、小麦产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2.77%、4.30%,马铃薯产量比2010年增长20.2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789.86万亩,比2010年增加14.78%,其中油菜面积比2010年增加11.80%,棉花面积比2010年减少38.98%,烟叶面积比2010年减少22.16%,中药材面积比2010年增加71.46%,蔬菜及食用菌面积比2010年增加19.40%,茶叶面积比2010年增长44.70%,花卉种植面积比2010年增长382.47%。园林水果产量比2010年增长36.89%,核桃产量比2010年增长50.23%。生猪出栏量1680.96万头、牛出栏量104.36万头、羊出栏量473.27万只、家禽出笼量12942.95万只,分别比2010年增长17.69%、55.36%、49.74%、23.18%;禽蛋产量54.35万吨、牛奶产量10.33万吨、水产品产量55.09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63.56%、214.27%、40.51%。

1.1.3 产业开发效益不断提高

针对山区农业产业开发效益普遍较低的问题,37个贫困县都加大对高质高效特色产业开发力度,着力提高特色产业开发效益,使之成为促进山区农业持续增效、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引擎。2015年37个贫困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510.06亿元,比2010年增加641.49亿元,年均增长11.70%,其中,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产值分别为785.85亿元、55.68亿元、543.42亿元、101.59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52.04%、3.69%、35.99%、6.73%,比2010年分别增长64.40%、60.52%、87.05%、90.95%。从具体产业来看,山区37个贫困县中药材总产值达60.63亿元,比2010年的24.75亿元增长145%,亩产值达2432元,比粮食作物中的水稻高1100元左右,比油菜高1900元以上;蔬菜总产值达223.14亿元,比2010年的122.23亿元增长82.56%,农民亩平收入3514元;食用菌总产值达44.79亿元,比2010年的17.06亿元增长162.54%。特色产业开发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绿化了荒山、改善了生态,有效保护了核心水源区的生态环境,显示出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2023热点涉农项目及惠农补贴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