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本文隶属:13.湖北现代农业规划(第4/17篇)

3.1.1 大别山片区

在大别山片区,积极推进山区林下经济发展,着重促进山区茶叶、油茶、中药材、板栗等特色林产品规模化发展,培育市场品牌;鼓励平原区扩大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种植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重点支持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积极促进大别山黑山羊等地方特色畜禽品种产业化发展。发展生态水产养殖,支持小龙虾和鳜鱼为主的大别山特色品种养殖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及国家地理保护标志认证。发展一批具有湖北大别山片区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的大别山农产品品牌。

以旅游和农林产业为主导产业。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构建红色革命游、自然生态休闲游、森林旅游、名人故里文化游等精品组团旅游,将湖北大别山片区打造成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示范区;结合目标市场的消费模式,开发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红色文化等主题项目,积极发展分时度假、探亲访友、商务公务活动、会议旅游、文化交流等高端旅游产品

3.1.2 武陵山片区

以特色农林优势产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围绕特色优势资源,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在具备生产条件的森林、高山草场等地区适当发展特色种养业。重点发展马铃薯、茶叶、高山蔬菜、魔芋、柑橘、肉类、核桃、油茶、烟叶、中药材和富硒产业等具有较大贫困人口覆盖面和增收效应明显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着力整合片区内品牌资源,创建武陵山精品品牌,打响清江牌、富硒牌、有机牌,打造一批全国和全省知名的农产品品牌。

立足区域旅游资源,重点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山水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突出三峡风光、地质奇观、乡村风貌、民族风情特色,依托清江山水画廊、长江三峡风光、土苗民族风情,形成“一中心、一轴两翼”的旅游产业发展布局;依托旅游龙头企业开发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引导景区农户开发以生态农业观光农耕文化体验、养生健身、休闲度假、特色农产品及民族手工艺品销售、“农家乐”餐饮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使其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扶贫主导产业,努力建成武陵山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3.1.3 秦巴山片区

在秦巴山片区,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结合生态特点,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扩大经济作物和林果种植面积,积极开展人工种草建设,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等特色畜牧水产业,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做大做优油茶、板栗、核桃、茶叶、魔芋、杜仲、天麻、蔬菜、花卉苗木等优势产业,开发富硒农产品。推动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及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的申请和认证。培育特色山珍、道地中药材、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扩大规模、创建市场品牌。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健康水产养殖业,重点发展地方优良品种特种养殖业,逐步形成规模,培育高端市场。

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加大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重点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支持和鼓励片区各县市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名镇名村;积极开展景区创A、饭店创星、行业创优活动,大力发展农家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1.4 幕阜山片区

在幕阜山片区,重点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油茶、中药材、茶叶、竹子、肉鸭等特色产业,建设以油茶、中药材、茶叶、楠竹、雷竹、肉鸭等为主导的一批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加快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全力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业,引导贫困农户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微型旅游项目,逐步实现绿色与富民共赢。

积极发展特色农林产业和旅游业。围绕片区资源优势,建设以茶叶、油茶、楠竹、中药材、蔬菜、生猪、肉鸭、通山乌骨羊、斑点叉尾鮰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优质化、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水平。

大力开发幕阜山区“湖光山色”资源,突出“春看竹海、夏游九宫、秋赏金桂、冬浴温泉、四季游仙岛湖”旅游主题,抓好重点景区项目库建设。大力实施古镇、古街、古村、名人故居、名胜古迹保护和建设工程。大力推进体育健身旅游、科普旅游、红色旅游、探险旅游、乡村旅游、农业观光园生态农业及节会展览等旅游项目建设,建设全国一流的新型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3.2 乡村(森林)旅游

3.2.1 建设任务

因地制宜,努力推动旅游扶贫区域内乡村旅游与工业、农业、林业等融合发展。全力推进全省24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脱贫致富工作,深入开展“五级联创”,实施农家乐精准扶贫创业项目,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农家乐、农庄民宿创业、兴办“森林人家”等给予支持,坚持政府主导,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支持和引导贫困区域内的县、镇、村参与“湖北旅游名城(市、县、区)、湖北旅游名镇、湖北旅游名村、湖北旅游名街、休闲农业示范点、旅游名店(高星级农家乐、休闲农庄、旅游美食店、乡村娱乐休闲店、乡村旅游购物店等)的创建工作,大力扶持国家、省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创建,积极发展森林、湿地旅游观光和休闲产业,充分发挥旅游扶贫作用。结合城乡一体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制定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大力扶持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发展一批带动脱贫的旅游产品。

加大旅游通道建设力度。凡纳入全省旅游规划建设的景区、景点、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旅游名街,都要按照二级以上公路等级修建旅游公路,并实现与重点景区的互联互通。在旅游公路上建设统一的旅游标识系统并纳入全省公路规划和设计建设,将各类景区、景点、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旅游名街、示范休闲农庄等纳入统一的旅游营销。地方政府整合各类扶贫资金,集中财力解决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支持在旅游名城、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建设旅游休闲绿道、风景道或生态旅游公路、生态停车场。各地要加快完善乡村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开展“六小工程”建设,确保每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好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集中收集站、医疗急救站、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旅游标识标牌。大力推进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对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贫困户实施改厨、改厕、改房、整理院落为主要内容的“三改一整”工程,提升改善旅游接待条件。

加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加大景区建设力度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休闲农庄、家庭旅馆、旅游商店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对当地贫困家庭自主创业参与旅游业建设发展的,政府要从税费减免、资金帮扶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要加强统一管理、规范经营,提高配套服务质量。在功能区划方面,配套设施与景区分开建设,相对分离。一方面,避免游客在景区吃喝娱乐可能会破坏景区环境;另一方面,景区周边贫困地区没有旅游资源,但可以为景区提供配套服务,从而有利于带动周边贫困人口致富,实现均衡扶贫。

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鼓励具有一定资质的旅游规划单位支持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工作,帮扶全省重点旅游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村编制旅游扶贫规划。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分布比较集中的县市,应当编制区域旅游扶贫规划,打造沿山、沿河、沿路、沿湖、沿海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带(区),整村整镇、成带成片、全景全域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推动乡村旅游规划村镇规划、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合并编制。

大力开发荆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各地要突出乡村自然资源优势,挖掘荆楚文化内涵,围绕推进长江文化、大岳武当、神农故里、清江风情、红色大别、三国风云、禅宗祖庭、荆楚雄风等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培育,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带动贫困户参与的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各地要发展一批以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农庄、森林人家等为主题的农业休闲、乡村度假产品,建成一批依托自然风光、美丽乡村、传统民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策划一批赏花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参与型的旅游娱乐活动,大力开发徒步健身、乡村体育休闲运动,培育发展自驾车房车营地帐篷营地、乡村民宿等新业态,打造具有湖北地域特色的乡村曲艺、戏曲、杂技、民俗表演、庙会美食厨艺赛、文化巡游等乡村特色文化演艺和节庆活动。

开展百企“城乡牵手”公益扶贫行动计划。组织全省百家重点旅游企业,在全省24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选取帮扶对象,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一是“景区一拖二”,全省重点景区,每个景区对口帮扶2个以上村,带动景区周边三分之一有条件的村发展乡村旅游。二是“农庄一联五”,全省5星级农家乐和重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帮扶周边5户贫困户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带动乡村旅游重点村周边三分之一的贫困户脱贫。三是“民宿酒店一招十”,全省重点乡村民宿酒店每家直接招收附近10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帮助乡村旅游重点村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脱贫。

各地要加强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创客四类人才和乡村旅游导游乡土文化讲解师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加强对旅游扶贫基层工作人员包括旅游扶贫重点村和重点乡镇干部的培训,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高贫困人口旅游服务能力。

确定并建立一批乡村旅游创客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县市采取设立基金等方式,支持建设相应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3年内引导和支持5万名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同时,开展一批旅游扶贫试点并逐步推广。建设旅游扶贫试验示范区,研究乡村旅游发展土地等政策,贫困县设立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基金,支持贫困户优先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创业就业。开展乡村旅游后备箱和旅游电商推进专项行动,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开展扶贫模式创新推广专项行动,探索并积极推广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类型的旅游扶贫新模式。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热点创业项目及研学劳动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