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本文隶属:13.湖北现代农业规划(第4/17篇)

3.2.2 市场营销环节

乡村旅游电商联盟的成员单位为销售主体,实施“乡村旅游+互联网+精准扶贫”营销模式。通过举办乡村旅游富民讲堂等活动,让旅游扶贫搭上互联网发展的顺风车,帮助旅游业主通过网络平台售卖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由“线下”向“线上”同时营销,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实现精准扶贫任务。

加强宣传推广,制订市场宣传推广方案,培育四季乡村旅游品牌,即“春天乡村赏花游、夏天乡村避暑游、秋天乡村采摘游、冬天美食购物游”。通过微信、微博 、微电影、节庆和媒体专栏专题、户外广告牌等多种方式,提升旅游扶贫重点村乡村旅游的市场影响力,树立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品牌形象。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积极发展智慧乡村游,纳入乡村旅游扶贫信息综合平台,提高乡村旅游在线营销能力。

3.2.3 利益联结机制

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方联动、多措并举”的旅游扶贫模式。明确干部包保责任和市场主体联保责任,鼓励企业主动担责,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方式,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让当地村民参与企业建设开发,带动周边农民从事旅游相关产业。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流转。通过旅游资源入股、投工投劳等运作模式带动创收扶贫。采取公司+农户(贫困户)、能人带农户(贫困户),能人吸纳或租赁贫困户山林果园、土地、房产等生产资料、资源合作参股,共同建设等形式。由政府规划,企业或能人牵头,市场化运作。引导、鼓励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能人进行开发建设,根据需要吸纳或租赁贫困户的部分果园、鱼塘、山林、土地等生产资源作价参股,经营业主返聘贫困户家中劳动力在经济实体中从事管理和生产,拓宽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渠道。鼓励和引导贫困户积极尝试“托管”、“托养”和“集中订购、分散养殖模式,形成利益链接机制,让贫困户成为龙头企业的主人,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3.3 马铃薯

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种植亩纯收益和收益率分别为503元和66.5%,远高于稻谷、小麦、玉米、油菜、大豆等作物,比效益较好的稻谷高310元和27.3%。马铃薯加工可增值4倍到60倍。湖北省贫困山区发展马铃薯产业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产业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

3.3.1 建设任务

鄂西秦巴山区与鄂南幕埠山区种薯优势生产区:这一区域包括恩施、宜昌、十堰和咸宁市的部分区县。在该区域建立马铃薯优质种薯生产体系和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发展优质种薯生产。

鄂西粮、加、饲产业区:这一区域主要包括兴山、宣恩、咸丰、长阳、秭归、建始、恩施、巴东、利川、五峰、竹山、竹溪等县市海拔1000米以上的马铃薯产区。该区域马铃薯生长季节长、产量高、品质好。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发展精淀粉、全粉和薯片薯条加工,使湖北省成为全国马铃薯加工中心之一。

鄂东南丘陵产业区:该区域主要包括崇阳、通山、通城、阳新等县和黄冈市的部分县(市),水稻后茬冬闲田多,有利于马铃薯产业的冬季农业开发,要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应用早熟型品种,开发菜用型马铃薯。

3.3.2 生产环节

一是建设良种选育与脱毒种薯繁殖体系。重点支持开展适于市场需求的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和试管薯生产,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速选育早熟出口型商品薯品种,高淀粉、低还原糖加工品种和中晚熟高产主食品种。重点解决品种抗病性、熟期和提高品质。建立健康种薯繁育体系,重点支持微型薯、原种薯繁殖基地建设。

二是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体系。重点支持马铃薯原料生产基地、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在稳定发展山区马铃薯生产的同时,充分利用鄂东南丘陵冬闲田资源,大力发展冬作马铃薯生产。加快新品种推广,适应马铃薯主食加工要求,选育推广优质专用品种。集成配套技术,重点推广高垄覆膜、晚疫病综合防控、化肥农药减量控害、全程机械化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建立可靠的原料基地。

三是建设马铃薯技术推广体系。以农技推广体系为依托,建立马铃薯产业发展技术推广体系和信息平台,重点支持省地县农技推广中心组建联式技术推广和农民马铃薯技术培训体系。马铃薯主产区的县市建立马铃薯高产示范区。示范和推广高产高效的马铃薯栽培模式与技术。

3.3.3 农产品加工环节

引导主食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基地、原料加工基地对接。加强马铃薯生产加工体系建设,扶持马铃薯生产、加工和产品营销龙头企业,重点支持“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和完善面向市场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马铃薯产业。

3.3.4 市场营销环节

加强马铃薯产业市场体系建设,建设马铃薯种薯市场和马铃薯商品薯市场。强化储运体系基础能力,加快马铃薯产地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物流体系。在马铃薯主要产区,采取直采、直供、直销,扩大农企、农超对接等产销衔接方式;有条件的地区运用现代先进技术装备手段,建设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马铃薯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生产基地、原料供应商、生产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面,整合资源,互联互通,实现区域产销对接、跨国产销对接,推动智慧型马铃薯产业发展。

3.3.5 利益联结机制

积极推动马铃薯加工企业(大户)扶贫。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生产者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马铃薯生产者分享加工销售收益。联合农业、扶贫等部门积极为企业、农民搭建合作平台,引导马铃薯加工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综合服务社等组织形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加大对贫困村土地流转引导支持力度,搞好流转土地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切实提高马铃薯综合生产能力和规模效益。对参与马铃薯产业扶贫的企业(大户),重点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

3.4 茶叶

3.4.1 建设任务

重点建设鄂西武陵山富硒绿茶和宜昌三峡名优绿茶及宜红茶区、鄂东大别山优质绿茶区、鄂南幕阜山名优早茶及边销茶区、鄂西北秦巴山高香绿茶区等“四大优势茶区”。推动全省茶叶生产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茶叶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在大别山片区,重点加快建设以英山、大悟、孝昌、红安麻城为重点的鄂东大别山优质绿茶产业带,着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茶园建设和老茶园改造,打造大别山名优绿茶和出口绿茶产区。建成鄂东大别山名优绿茶基地60万亩,改造中低产茶园20万亩。重点支持英山县建成无公害、有机茶茶叶基地26万亩,其中新建高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42500亩,改造连片低产茶园18000亩;大悟县建设高校标准茶园6万亩,改造中低产茶园10万亩;孝昌县建设名优绿茶和生态有机茶基地15万亩;麻城市在麻北发展优质绿茶5万亩;红安新建高山有机茶3万亩,改造2万亩。

在秦巴山片区,茶叶发展总体布局在丹江口市、竹山县、竹溪县、茅箭区、保康县、南漳县、神农架林区等县市区。重点建设100万亩茶叶基地。重点发展高香绿茶、武当道茶及深加工茶产业。其中,丹江口市主要分布在以汉十公路为主轴,以牛河、土关垭、浪河三个乡镇办(区)为生态(有机)茶产业的重点建设核心区,辐射周边白杨坪林区、盐池河镇、官山镇、大沟林区等乡镇。竹山县主要分布在“两山一岗”(大观山、九华山、九里岗)覆盖上庸、深河、官渡、宝丰、麻家渡、擂古、溢水、得胜、秦古、竹坪、大庙等13个乡镇的三大茶区。竹溪县分布在三大茶叶产业带区,以龙王垭为龙头的中西部二高山、高山名优茶产业带,以前进茶厂为龙头的东部低山优质早春绿茶区,以梅子垭为龙头的南部二高山名优茶和有机乌龙茶产业带,覆盖城关、中锋、蒋家堰、龙坝、水坪、县河、新洲、兵营、汇湾、鄂坪、泉溪、天宝等12个乡镇。茅箭区分布在大坪河流域、茅塔河流域、马家河流域生态茶园产业带,覆盖茅塔乡、赛管局等2个乡镇。保康县主要分布在沮河流域产业带、南河流域产业带、清溪河流域产业带、聚龙山产业带,建设店垭茶叶观光园和城郊观光休闲农业园。建成高山生态(有机)茶基地45万亩,培植壮大加工企业5家,建成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种苗供应、科技支撑、能力提升、产销服务、龙头带动等保障体系。产业分工体系更趋完善,引导茶叶机械、茶文化、茶休闲、茶深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拓展茶叶产业链,构建湖北最具成长性的“中国绿谷”特色优势茶叶产业带。

在武陵山片区,以五峰、恩施、鹤峰、咸丰、宣恩、利川、长阳等为重点,建设230万亩茶叶基地。重点发展宜红茶、乌龙茶、青砖茶、绿茶和深加工茶产业。茶叶产业主要分布于恩施市(所辖的芭蕉、盛家坝、白果、龙凤、屯堡、白杨坪、太阳、沐抚等10个乡镇)、鹤峰县(铁炉、走马、五里、燕子、下坪、邬阳、中营、容美、太平等9个乡镇)、利川市(毛坝、忠路、沙溪等6个乡镇)、宣恩县(晓关、椒园、万寨、长潭河、珠山等5个乡镇)、咸丰县(小村、清坪、黄金洞、尖山、活龙坪、高乐山)、巴东、建始、来凤三县(溪丘湾、沿渡河、金果坪、三里、高坪、官店、大河、旧司)、五峰县(采花、五峰镇、长乐坪、渔洋关)、长阳县(贺家坪、都镇湾、大堰乡、鸭子口、资丘、磨市、渔峡口、榔坪等8个乡镇)、秭归县12个乡镇、神农架林区。建成高标准茶园面积150万亩。覆盖了片区12个县、市、区所辖的近60多个乡镇,覆盖农户20万户54万人,带动贫困户11.62万户32.32万人。

在幕阜山片区,以崇阳、通城、阳新等为重点,建设50万亩茶叶基地,重点发展青砖茶产业。重点支持崇阳县(白霓、青山、沙坪、肖岭、石城等乡镇)发展10万亩茶叶基地,建设茶产品商贸中心,建设以青山、铜钟为核心的高效特色茶区、以金塘、港口、高枧为中心的高山云雾茶区、以力沃公司为中心的茶叶加工园区,完善茶叶加工利用、科研推广、市场营销和政策支持体系。通城(隽水、四庄、沙堆、关刀、马港、大坪等乡镇)发展全省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和鄂南早春名优茶生产基地8万亩。

3.4.2 生产环节

在品种选择环节,加快茶树品种改良步伐。在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和五峰、英山、恩施、宣恩、鹤峰、大悟、竹山、咸宁等地建立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为全省提供“福鼎大白茶”、“鄂茶1号”、“鄂茶10号”等原种接穗和种苗。省农业厅重点抓好苗圃、母本园和示范园配套建设,实行定点定种繁育,选育和引进一批名优特新品种,加强种苗质量管理,依法加强植物检疫。建设无性系良种苗圃,新建高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加快低产低效老茶园改种换植步伐。

在种植环节,严格按照农业部标准茶园创建和省规划要求,通过新建和低产改造的方式,建成一批安全优质高效的茶叶种植标准园区、出口茶叶安全示范基地生态旅游观光茶园区。重点开展茶园“采剪养”,建立病虫草害测报与防控、茶园土壤信息系统建设等综合集成技术与示范点。实施规范化种植,兴建高标准规范化茶叶种植基地,推广以沼渣、沼液和农家肥为主的施肥浇灌的有机种植基地建设。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适应山区茶叶生产机械化、规范化和生态化的发展要求。加大茶区农药和肥料销售的监管力度,把好源头关,有效降低农药残留量,杜绝重金属含量超标,提高种植科技水平。

提高科技创新和质量安全水平。抓好茶叶安全高效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生产机械化、名优茶和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的科技攻关和推广。努力推动茶叶生产机械化,重点发展中耕、施肥、植保、修剪及节水灌溉等茶园管理机械和茶叶采摘机械。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及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步伐,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完善茶叶生产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新格局。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2023热点涉农项目及惠农补贴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