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规划建设上怎样做到力求“五生、五风和五味”?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4、生活,是原住民和旅游者的共同需求

生产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没有较高的生产质量,就无从谈生活质量。

对于生活需求,是专指我们的农民兄弟,因为乡村旅游的受众群体无疑是指城里人,他们要解决的是换个环境、感受城里舒适生活之外的另一种层面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和改善。为此,乡村旅游投资者、开发者要着力改善农民的生活,与当地农民同呼吸共命运,合力共建乡村家园。

生活提高是乡村原住民的首要诉求,搞乡村旅游不可不兼顾原住民。奉劝开发商、投资商千万别抛弃那些农民,别漠视农民的利益,甚至出现强拆乱象。

贵州黔西南的兴仁县最近出现投资商和农民为一个溶洞资源开发,而最终不欢而散的局面,谁之错?

我认为首先是政府失职、不作为;其次是开发者开发理念不到位。几千年来,我们的农民谁不愿意过上好日子,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像一个溺水者一样死命抓住一棵稻草,以致于做出不通理、不讲理的事情。

但我们的政府干什么去了,你们不是一直善于做思想工作吗?为什么不去耐心再耐心?看完我下面的“五风”资源,也许就会明白,乡村旅游离不开原住民,他们是乡村旅游的文化之魂。旅游开发前离不开原住民,开发后更离不开原住民,还要靠着他们来唱戏、演戏呢,你以为旅游者单纯来看风光、风貌和风景,他们更大程度上是感受异域、异乡的浓浓乡情和乡俗。

如果把这个溶洞开发出来,仅仅成为一个景观而不是更为丰富和浓重的地域化产品,收到的可能只有门票,而没有更多的产品和业态。从这一点讲,这种开发从一开始就没有关顾原住民的利益,这样的抗争,我支持!

5、生命,是旅游者的休闲诉求,也是原住民的终极需求

城里人到乡下旅游大都脱离不了休闲度假的主题,现在已发展到乡村旅居中的养生、养老、亲子、研学、体育运动等,这无疑是一种生命质量的提高,也是一种生活品质的改善,而非乡村农民所追求的生存、生产、生活等低层次的诉求,也非改革开放之初农民逛城游玩去短暂感受一下城市的繁华、热闹和喧嚣,因为那毕竟是一种生活的调剂,还到不了生命质量和品质的层面。

如果说,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产生的基本条件,那么生命质量的提高就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源动力。

乡村旅游满足了生存、生态、生产、生活和生命五种需求,定当生生不息,蓬勃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五风”资源

乡村旅游是有别于景区旅游的,但旅游者感受的同样有风景,只不过这个风景与景区的风景内涵有所区别。二者“风景”所涵盖的风光、风貌、风物、风俗、风情、风味的比重是不同的,乡村旅游和景区旅游最大的交集应该是“风光”。

需要说明的是,二者风光不同,前者可能是普遍存在的资源,后者是独特的、唯一的,甚至是垄断的资源,这是景区的形成、评判和创建标准所决定的,否则乡村旅游岂不都成了景区旅游?顺便提一句,现在就有一种理解和认识上的偏颇,有人想把乡村旅游搞成景区旅游,这显然是不成立的。

在此,我们谈乡村旅游,田园风光是依托,建筑风貌是载体,风土人情是内容。换句话说,除了田园风光,风貌、风物、风俗、风情和风味“五风”莫不与原住民有关,乡村旅游资源无不蕴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儿,生态环境之外,更为旅游者所看重的就是乡村独有的人文气息。

我们可以说,乡村旅游的“风景”是人和自然之间互动关系的活态体现,不是冷冰冰的“自然”或“环境”,而是活生生的人和自然的复合体。“风景”中人的因素,在个体为情感或个性,在群体为文化或精神。

乡村旅游之“五生、五风和五味”

1、风貌,或者叫风光,是乡村旅游的环境依托和基础

  风貌可以包括自然风貌、地理风貌、建筑风貌等,对于乡村旅游资源田园风光、建筑风貌、风水环境等可能是主要的、最吸引人的,这是已经浸染了乡村独有的乡俗、乡情和乡礼。

2、风俗,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和独特文化

周代有“輶(yóu)轩问俗”,就是輶轩使和采风观政,这个“俗”即指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并沿袭下来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要委派官吏或亲自考察民风民俗。

周穆王西游大概在出外巡守之外有“问俗”成分。因为“采风观政”,故而代语歌谣,以观政绩,于是产生了《诗经》。

我国地域广阔,地貌复杂,因而有“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说法,而风俗恰恰是现代人旅游的一个重要诉求点,风俗往往是旅游者最喜闻乐见并乐意去体验的,其中最集中性、最风俗化、最活态化的活动便是节日。

节日作为风俗的重要集聚点,富含许多千奇百怪的风俗。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民族或人群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其中大多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3、风物,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人文景观和载体

“风物”一词,在陶潜《游斜川》诗序提及:“天气澄和,风物闲美。”张升《离亭燕》有词:“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清代钱谦益在《南征吟小引》中描述了在旅行中广采风物之举:“睢阳袁伯应,以名臣子之牵丝郎署,负文武大略。博雅好古,散华落藻,輶轩问俗,戎车出塞,山水登临,友朋谈燕,揽采风物,伸写情性。”

对于风物,概指风景和物品,喻指大气候,但更多的是代表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如杭州的织锦﹑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陶器﹑绍兴的黄酒﹑三清山山茶油﹑汕头的抽纱等。

另外,田园里耕牛、传统农业耕具、灌溉机械,村落里的石碾、石磨,都是一种浸润着独特人文的风物。

4、风情,是乡村旅游的颤点和俏点

风情,指风土人情。表现在地域性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上,也表现在独特的建筑、服饰上。

风情有高雅、意趣之意,古代有些风骚诗人最推崇“风情”二字:唐后主李煜有《柳枝》词:“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宋 柳永《雨霖铃》有词:“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风情还指男女恋爱之情怀,有些爱情传说和传奇对于大众旅游市场具有永远的吸引力。大凡风情的东西对于外来旅游者是最具诱惑力的,外国人到中国,发达地区人到落后封闭地区,城里人到乡下,内地人到少数民族居住区,乐于追逐的也许就是独特的风情。

在偏远的黔东南,少数民族的生存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独特的人文风情,是原始农耕时期生活方式的一种保留和延续,这对于内地人、外国人就是一种异域风情。如:部分苗族人仍使用着我们4000年前的太阳历;姊妹节、茅人节堪称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侗族大歌、多声部情歌、水鼓舞、东方最古老的斗牛节等,则以歌舞传承着文字没有记载下来的古代先民的传奇和历史,许多少数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样一种无忧无虑淳朴快乐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童年时代才有的。

乡村旅游之“五生、五风和五味”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2023热点涉农项目及惠农补贴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