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市高明:推动乡村美丽建设的外调学习资料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摘要】在义乌何斯路村,生态有一种计算方法。多年前,该村成立草根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占股25%,村民和工商资本认购75%。同时,何允辉请来了专家对村内生态资源进行专项评估测价,将其折算成相应股份,每个村民可享受“不花一分钱、免费享有2000股”的权益,让村民以原始股入股合作社,实现了全民入股。

夏日的义乌,山峦苍翠,绿水潺潺,每一次的呼吸都沁人心脾。

晚上9点多,林娉松刚从义乌城里回到何斯路村,便迫不及待走到湖中央的桥上,摊开小凳子坐下来和邻居们喝茶聊天。“这是我一天最放松的时刻,偶尔我还会在桥上吹着风或冥想或练习瑜伽。”

林娉松和她的丈夫原来居住在义乌城里,看中何斯路村优美的生态环境,三年前便开始租用村民的房屋住下来了。尽管每天需要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回城乡之间,但她却享受其中。

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包括何斯路村在内的许多乡村正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环境资本转化为发展资本,开创以乡村振兴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格局。

距离义乌千里之外的佛山市高明区,也于7月中旬出台了乡村振兴“1+2+N”政策体系,加快推动乡村“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着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新动力。

在此指引下,(广东佛山市)高明各镇街近期纷纷组织辖区村干部赴浙江多地调研取经,希望借此拓宽视野、提振信心、找寻经验,书写高明美丽乡村的新篇章。

组团调研,高明推动乡村“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

高明将加快把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乡村“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图为高明区云勇村

一村一景 从“黑臭河”到天然浴场

青山绿水、鸡犬相闻,清一色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俨然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样的美景可以在何斯路村找到。

位于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西北部的何斯路村,背靠望道森林公园,沿途有长堰湖、圣寿禅寺、陈望道故居等人文和自然景观,是义乌市唯一获得“国家AAA级景区”称号的乡村。

从前,这里没有产业没环境,鸡棚鸭棚乱搭,河道垃圾漂浮。改变源于2008年,何允辉回村就任村干部的第一年,便立志改变乡村的旧面貌,“第一项工作就是整改生态环境,清理河道污泥的同时,关停所有的养殖场。”

随后何斯路村提出引入水库水源,埋设涵管,联通11口水塘的水体,建设雨污分流设施。“当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不少村民不理解这样的做法,即使村集体投资的主管网都铺设好了,村民还是不愿意自己掏钱建设分管。”何允辉说。

为了让村民看到他的决心,何允辉自掏140万元修建志成湖畔的石板路,同时发动村中党员干部,逐家逐户解释雨污分流的好处,并带头建好自家的分管网。就这样,用了两年时间,何斯路村的雨污分流工程最终完成。

从何斯路村出发,沿着盘桓的山路,望着连绵的青山,两小时车程便到达衢州市石梁溪附近。待汽车停稳,便听到一阵嬉闹声,眼前的石梁溪俨然成了一个天然浴场,大人小孩们像鱼儿一样在小溪里钻上钻下,荡起层层涟漪。

“以前附近策划场的水排到河里,河水又黑又臭,自从水质治理显效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和城里人都爱到这里游泳。”吴水恭是石梁镇的村民,也是石梁溪的救生员。

石梁溪,是衢州市柯城区两条主要溪流之一,也是当地有名的“最美两溪”之一。早年间,导致石梁溪水质发黑发臭的主要原因是生猪养殖废水、“低小散”企业污水的无序排放。为了提升水质,实现“一江清水出柯城”的承诺,柯城区率先打出了一套“全流域实施生猪禁养、全区域禁止河道采砂、全辖区清水养殖”的治水组合拳。

整治的效果立竿见影,曾经的涓涓清流终于重现。据柯城区环保分局统计数据显示,石梁溪交接断面水质合格率从59.3%上升到100%,达到地表III类水标准。

“高明当前正在按照全域治理的理念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生态振兴。”参加此次外出调研的高明区更合镇人大相关负责人说,此次调研的一大启发是农村环境治理必须广泛调动村民积极性、坚持治理成果由村民共享,把治污、造景、美村、富民紧密结合起来。

生态富民 以生态资源入股发展旅游经济

生态优势,就是发展资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义乌何斯路村,生态有一种计算方法。多年前,该村成立草根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占股25%,村民和工商资本认购75%。同时,何允辉请来了专家对村内生态资源进行专项评估测价,将其折算成相应股份,每个村民可享受“不花一分钱、免费享有2000股”的权益,让村民以原始股入股合作社,实现了全民入股。

这种模式将集体和村民手中的水域、林园、土地、古林木、古民居等生态资源盘活,挖掘和提升了经济价值,年终还可按实际收益进行分红,形成“一草一木皆股份、男女老幼皆股东”的格局。

“改善环境是为了让村民富起来,否则环境就是无源之水。”何允辉说。几年前,何斯路人开始种植薰衣草,每年5月,上百亩薰衣草花盛开,何斯路村因此也有义乌的“普罗旺斯”之称,每到花季就会有许多游客观光

何斯路村不光卖门票、卖风景,还卖产品。如今的何斯路村,一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薰衣草产品销售收入在去年达到836万元,村集体每年给村民发放工资500万元,多数离乡年轻人回村工作。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570元增长到37000多元,村集体财力从最初亏损10多万元到如今储备超亿元。

绿水青山间,生态农业风生水起,新一轮生态旅游产业布局正在展开。

家在安吉余村的胡青杰今年28岁,2012年他改建自家房子,一年后农家乐“胡氏山庄”正式开业。“以前我在村外上班,但随着环境变好,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回村创业做农家乐生意。每年七八月的周末,大量江浙沪一带的游客涌进来,村里的民宿都爆满。”胡青杰算了一笔账,旺季月收入有10多万元,即使淡季每月也有四五万元进账。

“现在再让村民回去开矿,大概没人愿意了。”胡青杰说。上世纪90年代,余村靠山吃山,开了3个石矿,办起一家水泥厂,村民收入迅速增加,村庄一跃成为全县闻名的首富村。但快速发展背后,隐忧同样存在——经年累月的石矿开采,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

2003年,安吉提出创建全国首个生态县。余村相继关停矿山和水泥厂。村两委班子定下一条规矩:无论人居环境怎么改变,产业怎么发展,生态保护是首位。十几年间,绿色发展成为余村的最强动能,到2017年,余村经济总收入累计超过2.5亿元,村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近4.2万元。

不久前,余村还与安吉县文旅集团签订战略投资协议,将全村打造成为集考察培训、山地运动、健康养生等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生态环境越好,对资金、人才的吸引力越强。”胡青杰说。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2023热点涉农项目及惠农补贴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