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省域稻渔种养模式发展概况及其对休闲体验农业的助推作用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稻渔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生态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具有“增收、稳产、减污、提质、休闲”五大功效,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在园区发展稻渔种养并引入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元素,在提质增效中大有作为。

稻渔种养结合,即在水稻田中种水稻的同时养殖水产经济动物,在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或者少施化肥、少打农药的情况下,利用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有效减少杂草和害虫,减少水体污染,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或保持水稻产量。

稻渔种养模式非常适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我国发展稻渔种养有千多年历史。过去,由于生活物质贫乏,发展稻田养鱼为保供应;如今,人们对农产品品质与休闲体验活动要求越来越高,休闲农业发展稻渔种养正当其时。

这是因为立体种养具有很强生命力,在一些地方得到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很多地区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加大稻渔种养力度,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头。

目前、我国各地通过实践集成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比如,湖南环洞庭湖、湖北潜江等地区通过改稻虾连作为稻虾共作、改一稻一虾为一稻两虾、改以稻为主为稻虾兼顾的“三改”,集成创新了“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克服了养虾和种稻的矛盾;湖南绥宁县、祁东县等地集成了“稻鳅共生”立体种养模式,田里插稻、水中养鳅、架上结瓜,立体生态农业初步形成;湖南辰溪县等地探索了“再生稻 鱼”、长沙县等地探索了“双季稻 虾”模式,稻田增收潜力进一步增强。

除此之外,目前还有莲鱼、稻蛙、稻鳖等种养模式。据统计,实施“稻虾共作”、“稻鳖共作”模式的普遍亩均纯利在3000元以上,最高可过万元,比单一种稻纯利润高3倍以上。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注重农耕和休闲的融合发展,注重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的和谐共生,在园区发展稻渔种养并引入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元素,不断拓展休闲功能,激发休闲养殖活力,从而能极大的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求。

休闲农庄开展稻渔种养,不光能增产增效,还能创意丰富多彩的休闲体验活动。如捕鱼、捉泥鳅、钓龙虾、钓蛙、撩稻、采莲等。还可举办各种文化节庆活动,如龙虾节、捕鱼节、插秧节、新米节、荷花节等。

在湖南长沙县飄峰山庄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荷花节”,不光让农庄由亏转盈,还成为了当地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当前,“禾花鱼”、“虾稻米”等稻渔产品在休闲农庄很受消费者亲睐。

五部委: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要有“疗效”!

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的基本情况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河南省耕地面积1.23亿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010万亩,主要分布在沿淮河流域的信阳、驻马店和固始县及沿黄流域的新乡、南阳、濮阳、开封及邓州市等地。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水产局统计数据,2018年河南省共有10个省辖市和2个直管县进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生产,共20个示范县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模式,种养总面积达42.14万亩,较2017年同比增长348%。2018年,河南稻鱼综合种养产出优质大米10.54万吨,优质水产品总产量10535吨,平均单产50公斤/亩。其中稻田养殖水产苗种面积1065亩,稻田培育水产苗种数量1010万尾,苗种合计产量27吨。已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3家、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2家。

江西省稻渔种养助推绿色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5月31日,记者在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助推绿色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年获悉,全省有近40个县将稻渔工程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面积达60余万亩;推进了9万余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建设,创建了10个整县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引领全省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创新集成并推广了稻虾、稻鱼、稻鳖、稻蛙、稻鳅和稻蟹等六大种养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渔、粮渔双赢”的良好效益;借助“鄱阳湖”这块金字招牌,重点打造“鄱阳湖”牌小龙虾、大闸蟹、甲鱼、泥鳅等稻渔产品,利用文化节庆、展示展销、媒体宣传等活动,不断扩大“鄱阳湖”牌稻渔产品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引导生产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进行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结对,鼓励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投工投劳、土地流转等方式,享受稻渔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据统计,全省有180余家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对接3900余户贫困户,为其带来稳定增收。

湖北省出台“虾稻共作稻渔种养”产业发展规划

2019年5月31日从省水产局获悉,湖北省近期已出台“虾稻共作、稻渔种养”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2年),全省公布监利、潜江、仙桃等63个“虾稻共作、稻渔种养”适宜区(县市)。到明年,全省虾稻共作、稻渔种养规模要发展到700万亩,亩均增收2000元,主要产区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50%以上。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沿岸的冲积平原和丘陵地形多,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土壤肥沃。全省水稻种植面积3000多万亩,其中约1000万亩适宜开展“虾稻共作、稻渔种养”生产。到2018年末,我省已有虾稻共作、稻渔种养面积589万亩,位居全国第一,亩均产千斤稻、200斤水产品。此次规划出台的目标是,打造“潜江龙虾”省级核心大品牌,加快推动“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生产的优质稻米,与湖北粮油名牌“荆楚大地”深度合作,形成湖北“一虾一稻”区域公用品牌。力争到2020年,“潜江龙虾”成为全国一流的水产区域公用品牌,“荆楚大地”等湖北优质稻米品牌在高端消费市场的影响力得到提升。

目前,湖北全省正在完善“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的生产技术标准,研发集成优良品种、水稻栽培、田间改造、水肥管理、病害防治、秸秆还田、绿色防控、土壤保护等技术,形成生产技术体系。我省拟发布一套“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简明技术图册,便于农民学用。依托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正在研发品质优、抗倒伏、抗病虫的“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优质专用稻品种,选育小龙虾良种,支持小龙虾等加工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2023热点涉农项目及惠农补贴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