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课程在实践中都有哪些问题?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本文隶属:02.中小学劳动实践研学基地(第70/480篇)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研学旅行课程在中小学校的实施,在推行过程中,许多学校对研学旅行课程认识不足,定位不准,暴露出一些问题盲区。对此,须从课程论的视角出发,对研学旅行课程的课程属性、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逐一厘清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定位:不是附属课程,而是独立课程

(一)研学旅行的课程观

从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过程看,现代课程观与后现代课程观都有混杂,中小学校就是从这几种不同的课程观出发,来理解研学旅行的课程属性。在课程设计中,每一个学校进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条件不同,考量的权重就有差异。事实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确需要有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师资配备、保障机制的匹配。而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学校为了降低活动运行成本和实施难度,将之嫁接或者派生到其他课程基础之上,以体现其综合实践性。实践中,按照现代课程观,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绝大多数课程开发者总是希望把学科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三个基点有机结合起来,以保持课程的平衡。当然,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构建需要深化对课程属性的认识,积累实践经验,正本清源,让研学旅行课程归位。

研学旅行课程在实践中都有哪些问题?

(二)研学旅行的课程属性

据研学旅行的有关文件,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由此可见,从实施范围看,它属于学校课程;而相对于国家课程,它属于校本课程。从实施过程看,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以文件要求的方式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它又属于必修课程。因此,无论从哪个视角看,研学旅行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同价值与互补属性。

(三)研学旅行的实践意义

新的课程计划通常蕴含着对原有课程的一种变革,课程实施就是力图在实践中实现这种变革,或者说,是将这种变革引入实践。从以上研学旅行的课程范畴界定,可见研学旅行是学校整体课程体系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其一,研学旅行课程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破除了固定不变的知识认知结构,将人回归自然,在自然中认识世界,形成新的认识模式。其二,师生在研学过程中是合作伙伴关系,从而改变了学习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模式。其三,教师是研学旅行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改变了传统课程由专家设计、教师实施的两张皮现象,凸显了教师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研学旅行为学校课程改革拓展了新的空间,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主体: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携手同行

(一)教育主管部门宏观指导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探索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显然,上述两个体系在宏观上设定了研学旅行的格局,但它仅是一个宏观指导性意见。据此,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计划、学生活动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让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突出层次性、针对性和系统性。

研学旅行课程在实践中都有哪些问题?

(二)学校主导开发课程

学校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研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在课程开发上比之过去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从课程开发角度看,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教师、学生、家长、景区、旅行社“五位一体”进行合作开发。各部门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各种学科类型的活动课程。

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是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与此同时还可以吸纳一部分有能力的家长参与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让课程拥有更广阔的实施空间。从实践看,有的学校的学生缺席了课程的设计过程,没有主动参与课程的设计,始终是被管理者,消解了学生的主动性。总而言之,研学旅行课程的推行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政府、企业、社团三方密切配合,提供多元化的课程产品,发出具有针对性的品牌课程。

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标准: 主体多元化,评价系统化

(一)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分析

对研学旅行的课程评价,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认识。第一个层次指向研学旅行课程整个活动过程,研学目的不是单一的,可以是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可以是展示探索的过程,也可以是激发一种好奇心。其评价的关键在于研究了什么,有什么发现,产生了什么困惑;怎样去研究的,研究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怎样呈现出来。整个过程是否体现了休闲性、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第二个层次指向主题课程具体课程目标的完成情况,用评价指导和调节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过程。第三个层次指向课程学习方式,考评其有没有进行合作学习,有没有进行探究性学习,有没有进行体验式学习。

(二)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体系

从实践情况来看,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学生身上,忽视了整体课程的实施过程,因此首先有必要建立多重主体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评价:重点应在评价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对于教师评价:侧重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实效。而对基地的评价:可以从服务性、趣味性、知识性、安全性等方面设定相应的指标。对于旅行社等承办机构:则可以从吃住行等方面设定指标。

其次要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有的学校狭隘地设定了研学旅行的评价标准,以为研学旅行可以一锤定音,用功利心去评价。事实上,研学旅行必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因为研学旅行的过程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它要把实践的体验带入课堂,把收获用特定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交流进行再学习,使研学成果再升华,才能看出整个过程的价值所在。因此,最重要的并非研学旅行本身,而是要把研学中得到的东西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让不同课程在实践中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一方面是对研学旅行课程认识不足,定位不准,影响了研学旅行课程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是当地的旅行资源、师资力量、配套政策等基础条件限制了课程开发范围和深度。目前,研学旅行强调集体性,是强制性地推动和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的方式。未来,研学旅行必然要满足教育发展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并成为学生提升生命认知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热点创业项目及研学劳动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