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农业科技工作和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衔接问题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总体来看,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上,依然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分工不明、协作不力等问题,特别是在农业科技工作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仍然缺乏有效的连接机制。而且,随着我国耕地、淡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加剧,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农业科研及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挑战。如何探索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品牌农业已经乱象丛生,农企业如何找寻最佳的上行路径?

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点

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科研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公益性比较强。公益性的意思,就是可以无偿免费使用。之所以无偿免费,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不该收费,二是难以收费。

不该收费的原因是,我国农民是弱势群体,国家现在每年提供的各种补贴很多;农业科技,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最重要途径,免费提供科技是对农民的重要帮助,效果其实比直接补贴更好,也更有可持续性。

难以收费的原因是,有很多农业科技,缺乏收费的可操作性。例如,一些好的果树,可以通过插枝或组培的办法,进行种苗培养,难以保护知识产权;那些农户自己可以留种的作物,也无法收专利费;更有一些种植或者养殖方法方面的技术,也是没有办法收取使用费的。这些方面的技术,企业不愿意投入研发,科研人员也无法从成果转化中获得好处。这就更需要国家加大科研投入,更需要科研人员有“解民生之多艰”的厚重情怀。

农业产业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

农业科研与生产两张皮,是阻碍农业科技展翅高飞的痼疾。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脱节的现象相当突出。让农业科研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必须加快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2017年一号文件提出调整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和方向,农业科研从选题立项到研发推广,要更精准地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高大上的科研要更接广袤农田的“地气”。把两张皮粘起来,就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基地建设。调整农业科研的重点和方向,必须根据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拓展农业科研领域,加强中低产田改良、经济作物、草食畜牧业、海洋牧场、智慧农业、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冷链仓储物流、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技术等科技研发。

如何打通科研与生产的衔接问题?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须打通科研与生产相连的“最后一公里”,使“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农业科技成果,走入寻常百姓家,让农民群众用的上,给农业生产增效益。一号文件对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作出部署,要求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同时鼓励地方建立一体化的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旨在从机制上,更好地引导农业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希望田野,把成果交给千家万户。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要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动力,让他们不仅能够有研发成果的成就感,也有成果转化为效益的获得感。要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可以采用先出成果、后给补贴的方式给予支持,让农业科研人员研有所得、推有所获。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让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对不同的农业科研主体要建立差别化农业科技评价制度,切实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要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真正让科技成果处在法律的保护伞下,让科技人员放宽心、不伤心。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要让农业科研创新有平台、有载体、有抓手。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现代农业创新高地。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要依托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农民。在这方面,对人的培训是核心,也是抓手,重点要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一整套培训机制。要从长远着眼,逐步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特别是要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热点创业项目及研学劳动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