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疫情防控:不可忽略的隐患之处“粪口传播”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本文隶属:农业灾害与疫情防控(第29/164篇)

目前,农村厕所革命已到了关键时期。今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收官之年,各省正在摩拳擦掌,准备在今年完成改厕任务的冲刺。关键之年,新型肺炎疫情却突然爆发且在全国蔓延,全国上下同心同德,将疫情防控当做首要任务。在这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农村是防疫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各地区各部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抓好农村防疫工作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农村厕所的无害化改造及粪污管控问题。

农村疫情防控要高度重视粪口传播

一、厕所是不可忽略的致病源

厕所是人类社会活动及饮食的末端,是“五谷轮回之所”。人类在从事各种社交、居家活动中接触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都要带到厕所,导致厕所不可避免的成为一个重要的致病隐患。

(一)人粪尿携带病毒,容易导致粪口传播

2017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厕所革命推进报告》中指出,我国农村地区80%的传染病是由厕所粪便污染和饮水不卫生引起的。冠状病毒是潜伏在粪便中的病原体之一,钟南山院士就提醒过要注意粪便传播的可能性。1月3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的美国成功治愈的首例新型肺炎患者,在发病第7日采集的粪便样本中检出了2019-nCoV核酸(新型冠状病毒)。2月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新型肺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也检测出了2019-nCoV核酸阳性。2015年,沙特阿拉伯塔伊夫的一名32岁男子由于运输骆驼干粪便感染了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有关引起非典型肺炎的冠状病毒稳定性和耐受力的第一份数据》报告中指出,SARS病毒在人的粪便和尿里至少能生存1 到2 天,在腹泻患者粪便里能生存多达4天。因此,农民如厕发生的粪便接触,以及利用粪便进行施肥,或者使用使用患者粪便种植蔬菜农产品,都存在粪口传播的风险。

(二)如厕环境差,病毒容易驻留在厕屋内

一些农村厕所缺乏洗手设施,农民如厕后无法立即洗手;厕屋狭小且缺乏排风设施,患者呼吸排出的病毒容易长时间驻留厕屋;没能及时清扫,病毒可能存活在使用后的手纸、烟头等垃圾中。

(三)村民共用厕所,容易导致交叉感染

一些农村习惯把厕所建在户外,更有农民习惯使用村内公共厕所,导致厕所使用群体复杂,村民共用厕所现象普遍。患者如厕后,有可能将病毒滞留于水箱、便器、纸篓、手盆等洁具,其他健康村民在使用厕所时不可避免和各种洁具、便器发生接触,进而引发交叉感染。

2020农业补贴政策新鲜出炉

二、农村无害化厕所缺乏,极大增加了病毒传播风险

农村传统旱厕普遍达不到无害化要求,对人粪尿中的病原体不能及时杀灭。部分地区改建的水冲厕所,由于控制成本原因,农民往往购买价格低廉的三格化粪池,导致质量不能保证,往往发生渗漏、破损、隔板倒塌现象,对粪便中的致病菌、病毒等的去除效果不足,而且容易发生病原体进入周边土壤和水体,进而引发二次污染。

三、几点建议

各地在农村疫情防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群防群控措施得力,在做好隔离、消毒等工作的同时,建议要加大疫区农村厕所改造与粪污管控工作。

在疫情防控期间,将厕所清扫消毒纳入农村疫情防控工作内容。各家各户的厕所要日扫日清;有患者的农户,厕所要专户专用,粪便要用漂白粉、生石灰等覆盖,储粪池(坑)周边环境消毒,使用后的手纸要袋装密封收集,统一销毁处理;加强粪污清掏和处理人员卫生安全防护,配置防护服和卫生消毒设施,粪污转运要有密封措施。

疫情解除后,要抓紧推进无害化厕所改造。一是推行“一户一厕”,厕所“进院入户”。二是要提升改厕质量,淘汰价低质次化粪池产品,提高化粪池安装和施工质量水平。三是要完善厕屋配套,普及洗手、排风及手纸收集设施。四是要加强厕所粪污处理和利用,缩短粪污转运距离,尽量就地处理,加强粪污农业利用的卫生风险和环境风险管控,确保粪污中病原体彻底杀灭,确保对农产品和周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热点创业项目及研学劳动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