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旅游如何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传统村落:需要的是另一种“旅游”

宝贵的传统文化无人问津,反倒是假冒伪劣让人趋之若鹜

文化保护和建设被故意忘却。

当今社会有个比较烦的问题,就是把一切都和钱挂钩,人只能用经济利益捆绑才能团结,甚至有些地方村里开个会,不给村民发钱就没人来。传统村落里的村民,本来是一种文化共同体,可是在历史洪流的冲击下,这种共同体逐渐崩溃消亡;而今天的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中,很少有人关注对残存的文化共同体的保护,反而以“发展”之名,给其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有次听云南某县的法官讲,自从开通机场、开始发展旅游以来,诉讼激增,弟弟告哥哥的、岳母告女婿的、女儿告爹爹的,数不胜数,大部分都是因为临街的铺面。1994年的时候我去某少数民族地区背包旅行,吃了村民家的饭后给钱,他们坚辞不受,而且很不理解:客人来吃饭为什么要钱呢?2003年再去的时候,遇到塌方大堵车,他们就一包方便面卖20块钱了。商品经济嘛,无可厚非,但还是觉得十分的失落。今天很多地方搞旅游,根本不会考虑去保护原住民文化保护的问题,根本想不到要搞文化建设,本来安静、祥和的村子,被这些善人们发现、打造之后,顿时就乌烟瘴气。村民们日益自私而冷酷,公共事业无人出力,公益事业无人问津,老人不再赡养,儿孙不再看顾……搞得和城里人一样,所有的追求除了钱,就是钱……

不要用现代功利的思维来发展传统村落旅游,不要试图让传统村落都“互联网+”,不要在传统村落中只做生意,否则最后大家都铜臭满身、凶残暴戾。不要把本来就越来越罕见的淳朴村民都踹进“市场经济”的大染缸,染出又一个个利欲熏心、坑蒙拐骗的生意人;那些宁静、恬淡、祥和、厚道、朴实的村落,难道不就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想人居典范吗?为什么也要让她变成如城市般物欲横流、勾心斗角、坑蒙拐骗盛行的又一处处名利场呢?难道偌大一个中国,竟然连最后一 点点纯真也容不下了吗?

传统村落:需要的是另一种“旅游”

左:任其破败的古代造像。右:巨资打造的“文化景观”。

赶走了主人后的狂欢。

传统村落的主人是谁?发展旅游是为了谁?旅游的内容应该是?旅游的手段应该是……STOP,不想这些事会不会死?会不会妨碍开发赚钱?不妨碍是吧,很好,别为这些莫名其妙的问题瞎耽误工夫。于是乎,作为传统村落主人的村民,以及他们拥有的文化,都从旅游开发者的眼睛里消失了。游客的需求成为了主人,文化遗产沦为任人打扮的小丑。

为了所谓的“仿古”建筑不惜一掷千金,同时哀叹老房子破败倾颓保护资金不足;为数不多的原始部落里,村民被赶到寨子外的“新村”里,僵尸般的老寨成为资本的娈肉;传统文化被变造,换成游客们能够轰然叫好的表演,为使民俗表演更具表现力,经验丰富的导演和策划人便对村民进行各种“指导”;艺术大师们悉心教导唱大歌的村民用美声唱法让品味高雅的听众听起来更爽……真文物被铲平,盖上假古董,仅仅因为策划大师认为那玩意儿“不够美”;现在阔佬们不是喜好长生不老之术么?很好,咱们这个村,就整成“太极养生村”……什么?没地方?村东头不是有个禹王宫么?大禹是什么东西?叫他滚,让周大师住进来开班授徒……芦笙天天都在吹,泼水天天都在泼,什么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各种庙会、灯会变成了义乌小商品展销会,还有人送花神、拜青梅么?拿着工资穿上戏服的村民们,天天在寨门口无精打采地表演什么迎宾歌舞……有的民宿竟然洋洋得意地声称“有些房间的构件是主人专门从云南、江西等地收购来的……”,住客们纷纷欢喜赞叹……

为了“发展”,哦不,为了“发财”,优秀的传统文化城里人已经不愿看、看不懂啦,怎么办哩?人家喜欢啥就整啥呗!于是乎,真正的主人被驱赶,打造出来的假冒伪劣盘踞了村落,本该成为开展乡土教育、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重要基地的传统村落,就这样沦为了寻欢作乐的游乐场。

传统村落:需要的是另一种“旅游”

几乎是所有村落都必备的“入口牌坊”。不过要做到这么丑,也真不容易。

格式化的旅游正在格式化传统村落。

每个旅游策划都叫嚣“打造独一无二的******”,可是这些“独一无二”正日趋格式化,格式化的旅游正在格式化本来千姿百态万般风情的传统村落。什么都要大,大停车场、大风雨桥、大游客中心、大商业街……我至今没搞清楚哪些硕大无朋的旅游中心到底是干嘛用的……动不动就是什么“天下第一村”、“天下第一寨”、“天下第一堡”……学过广告法木有也不怕工商局找上门来……祖先们“大象无形”的思维精髓,恐怕是没人知道的了。水车、红灯笼、石板路、游客中心、大广场、义乌小商品、风雨桥、黄色琉璃瓦不分东南西北成了“传统村落”的“标配”,一模一样的石板路铺满了塞外江南的村落道路,样式统一的大红灯笼挂遍了大江南北的传统村落(他们才懒得去发掘,各地的灯笼能是一样的么);同一个厂家生产的水车装点了五湖四海的“水口”,义乌市场上贩来的“旅游纪念品”塞满了从西北到东南的景点,臭豆腐卖遍了全中国的村落……在北京培训出来的“古建师傅”用清末的官式做法修遍了东南西北的古建筑,上海民宿培训班里得到真传的学员四处兜售换汤不换药的“民宿精品”……房子被整治得高度一样、颜色一样、形式一样……不符合“清代一条街”风貌要求的旧房子被统统拆掉……麦田写字、稻草人大赛、牡丹节在各个村落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当然,这些也丝毫不妨碍游客们玩得兴高采烈、老板们赚得满坑满谷,反正他们也是被格式化了的。

可是,我们的传统村落呢?鲜活的、丰姿的、多彩的她,也该被格式化掉吗?策划大师们,能不能真正沉下心把每个村子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挖掘出来,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为什么要盲目抄袭媒体上宣传的“成功案例”,村落旅游动不动就要成为“南方的平遥”,“北方的丽江”呢……不知道齐白石说过“似我者死”么?

传统村落:需要的是另一种“旅游”

一模一样的水车卖遍了天下

涸泽而渔的开发。

出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很多开发,都迫切地采取了杀鸡取卵的方式。河流干涸、矿脉断绝、大地沉陷……因为开发者的核心利益都在美加澳,他们的后代再也不会生活在这块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以“老子走后,但来洪水也无妨”。在他们眼里,传统村落和煤矿有什么区别?不又是一种矿吗?尽快挖掘变现才是王道。于是村里但凡有点价值的东西,迅速被吃干榨尽,毫不怜惜。村里那眼泉水好啊,装上机器疯狂抽取打造“名牌”矿泉水;山道崎岖不方便旅行社的大巴进村,拓宽道路遇树砍树逢庙拆庙;历尽沧桑的小石桥被拆除让位给混凝土大桥;田里种稻能卖几个钱?设法填掉盖起了“度假中心”;山间流淌的小溪被筑坝腰斩,因为要弄个湖泊让游人荡起双桨……

今天通过焚林而猎、涸辙而鱼的“发展”挣来的那几个铜板,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民族的大舞台上来看,连蝇头小利都算不上——难道不是吗?可是,谁能为所谓的国家和民族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哪怕多想一分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