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休闲农业乡村游共享平台启动 山西农业的突破口

山西休闲农业乡村游共享平台启动

日前,山西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共享平台的启动仪式在定襄县凤凰山庄举行。

首批13家景区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运行。分别是阳城皇城相府、定襄凤凰山、太原华辰农耕园、汾阳贾家庄、晋中明乐庄园、榆次后沟古村、平遥横坡古村、长治振兴小镇、屯留隆兴泉葫芦农庄、襄汾荷花园、乡宁云丘山、芮城大禹渡、芮城印象风陵。

共享平台使用先进的线下收银系统及智能云码枪,配合零售系统和手机店铺管理工具,实现云端服务。线上商城采用微信公众号的支付方式,覆盖面广、使用率高、传播有效性高。各精品店均执行平台统一价格,保证全部商品统一价格销售。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同时,随时随地微信大单支付,消费更便捷。也便于拓展精品店微商城的市场及用户群体,方便游客旅行时消费。

山西省休闲农业协会结合时代发展潮流,把共享体系融入到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中,他们将从当前的农产精品、礼品的展示销售,再到后期融入门票、民宿等特有的各类资源,创建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共享平台。对拥有地方特色的各景区而言,既能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又能丰富景区的二次消费,提升商业空间,将资源优势、经营优势扩大,最终形成相互支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

如何寻找山西农业的突破口

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山多坡广,物种繁多。既要面对老天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又要面对人们对绿色有机饮食的需求。山西农业的出路不在大而在特,不在规模而在功能特色。此语道破了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走有机旱作农业促功能农业发展之路,无疑是我省立足省情,大力推进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举措之一。本文就我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促功能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优势所在、路径选择一一作了回应,以解读者之惑。

自然所需,现实所迫

发展有机旱作是必然选择

4月26日,在晋东南发鸠山脚下的长子县石哲镇3860亩有机旱作农业封闭试验示范区内,农民在田间荷锄而立,一幅美丽的春耕图。不仅在长子,在我省15.67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场事关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机旱作农业种植结构改革正在悄然进行。

我省山高坡多、沟壑纵横、南北狭长,横跨6个纬度,年均降水量470mm。旱地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近80%,其中44%是坡地,干旱少雨是最大的农情。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303.6立方米,是全国的1/5,亩均水资源量为全国的1/9。近30年的数据显示,我省干旱受灾成灾面积占到总受灾成灾面积的71%和69%左右,并且干旱频率在加快,旱情在加剧,灾情在加重,生态脆弱,依旧是十年九旱。旱作对于我省来讲是必须的,是不得不为的。

一边是十年九旱的农情,一边是人们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其实,我省农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有机旱作史,以精耕细作、抗旱保墒、用养结合为核心的传统旱作技术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解决温饱、追求产量的客观需要,加之化肥农药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面源污染已经危及食品、生态安全,加上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剧,两道“紧箍咒”紧紧卡住了农业发展的脖子。

正如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阜所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结构变化,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国内农业形势正发生深刻的变化,‘伤心菜、贱苹果、低价粮’不仅成为阻碍农民增收的障碍,也严重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安全。”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在食品堪忧、雾霾多发、气候异常的今天,有机旱作对环境气候和作物品质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有机旱作的理念再一次回到了人们视野中,可以说,发展有机旱作是自然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逼迫。

在产全球卖全球的当下,农产品需求侧正在发生革命性变革,绿色、健康、优质、功能已是大势所趋。有机旱作之路不仅山西要走,全国都该走,也必须走。

培育有资源,栽种有技术

发展功能农业得天独厚

我省素有“杂粮王国”“优质粮果带”“黄金养殖带”“中药材资源大省”的美誉。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功能优势明显,在全国独树一帜。其中,谷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燕麦、荞麦、高粱种植面积居第二,核桃、红枣、绿豆、小豆、豇豆、扁豆等种植面积居前三。

这些杂粮食药同源,如小米、藜麦的全营养;绿豆有清热泻火、祛铅毒功效,含有的抗菌肽可代替青霉素,还不产生抗菌性;红小豆的皂草苷利水除湿;苦荞的生物类黄酮降糖降脂,被誉为血液清道夫等等……凡此种种,我省旱作作物的品种和功效不一而足。这些具有丰富营养和养生保健功能的优质农产品都生长在地形复杂、干旱少雨的黄土丘陵区,正是我省有机旱作在偏远地区的推广和应用的结果。

著名土壤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把农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高产农业、绿色农业、功能农业,即从吃得饱,到吃得安全,再到吃得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理念的转变,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以及特殊人群的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功能食品的营养、调节生理的功能,我省食药同源、药食同源的优质杂粮、干鲜果、中药材正好契合了功能农业发展的要求,堪作功能食品的最佳载体。

历史上,我省旱作农业早在夏朝就出现“抛荒制”休耕,可谓历史久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省曾创造性地探索并形成了壶关晋庄、闻喜东官庄、屯留王公庄、昔阳大寨、柳林董家山、陵川平川村等一大批旱作农业的典型。尤其是坡改梯沃土肥田,具有“三保”即保水、保土、保肥功能的“大寨海棉田”技术,更是成为全国旱作技术的经典范例。山西农科院选育的晋麦33、晋麦47、晋谷21等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著名旱地品种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喜爱。在耕种方式上,我省的“蓄墒、保墒、聚墒、探墒、借墒、造墒、调墒、提墒”和地膜(秸秆)覆盖、深松整地、密植间作、移栽补水等旱作“艺机一体化”节水技术,大幅提升了机械化水平,建立了具有山西特色的旱作节水技术体系。

阳曲县凌井店乡河村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区,原来是一个生产水平低、抗灾能力弱的贫困村。随着我省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的不断运用,特别是高效作物“补墒”移栽艺机一体化技术的示范推广,使该村的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生产技术水平、抗灾能力和机械化程度都大幅提升,旱地土豆、谷子、甘蓝、玉米作物平均增产幅度明显,且品质优良。

目前,我省正担当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重任,不拼数量、讲究质量是农业升级换代的突破口。在追求功能的当下,沟壑纵横的表里山河就成了生产绿色健康农产品的天然屏障,病虫害少污染少生态好,有利于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原来的劣势正在变成优势。

品质要提升,品牌要叫响

打造山西农业的“绿水青山”

眼下,我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功能农业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有机旱作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新机遇。从国家层面来说,我省属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这是应对农产品国际市场冲击,增强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解决粮食“好不好”“特不特”问题的重要举措。

走进省农科院食品加工研究所的展厅,只见食用菌醋、苦荞胚芽营养素、亚麻精炼油等功能制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些满足人们对绿色安全、营养健康生活盼望的食品,正在走出实验室,走向平常人家的餐桌。“功能农业发展初始就要做好高端产业定位、高层次顶层设计、高起点规划布局。要把好入口关,不能只顾眼前蝇头小利,做烂金字招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荞麦加工岗位专家李云龙如是说。

发展功能农业全省要一盘棋,有计划、科学有序发展,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搞无序恶性竞争和低水平重复。要突出山西多、杂、优的大特色,更要突出区域传统、地标山野等特色。如沁州黄小米、大同的黄花芽、岢岚的红芸豆、汾阳的核桃、柳林的红枣、泽州的连翘、静乐的藜麦等,应走精、专、特、优的路子,实施规模和质量控制战略。

为此,省委、省政府已经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和功能食品作为重要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2018年行动计划》,把“三品一标”列入了政府考核指标,全省上下正朝着打造山西农业“绿水青山”的目标挺进。

2017年4月12日,由原省农业厅、晋中市、省农科院、山西农业大学组织实施的“农业硅谷”在太谷县正式落地,其主要任务就是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国功能食品和功能农业综合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同年,国务院印发42号文件《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特色、精品农业,要打造山西农谷综合性、专业性科创中心,山西农谷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

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寻找山西农业的突破口不仅关乎山西,也关乎全国,我省应在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征程上,提供山西方案、贡献山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