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轨的尴尬,研学旅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轨的尴尬

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文件透露出以下信息:逐渐提高体育中考分值,要达到和语数外同分值水平;力争2022年,全面覆盖美育中考。强调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轨的尴尬

两个文件都在强调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这让人不由联想到一直被提倡的素质教育。

人们通常认为应试教育代表填鸭式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实用科目轻文体素养、唯分数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则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两者并非反义词,但人们普遍把素质教育视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而且在升学压力面前,全面践行素质教育困难重重。有些学校搞出来的素质教育徒有其表,在音乐、美术、体育课上拍一些照片,再开一些一次性的手工课、实验课,组织几场文体活动,最后把照片放在学校素质教育成果展上,就大功告成。

素质教育当然不是这些华而不实的招式,如果把素质教育等同于课外活动,就很难得到重视。

这就形成一个悖论——素质教育是反对唯分数至上的,而大部分学校和学生都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那么让这些不与考试分数挂钩的教学活动占用学生时间是不现实的;如果为了让学校重视起来,就把“素质科目”也纳入升学考试,那么当文体课程也和语数外一样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其重视身心健康的特质还能体现吗?

应试教育之所以为人诟病,就是因为在考试的压力下,学习的结果从汲取知识、获得技能、锻炼思维等,变成了学生如何与出题人斗智斗勇,如何在考试时投机取巧“骗”到高分。很多人自我调侃从高中毕业开始就成了文盲,恐怕正是因为这些年学到的只有完成考试的能力,而不是真正能学以致用的知识。哪怕《滕王阁序》倒背如流,形成肌肉记忆,看见晚霞与飞鸟依然只能憋出一句“好红的云”。

当文体教育也走上这条路,学生的身心健康真的能因此提高,还是考试一结束,就丢到脑后?要知道,文体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为应付考试抱佛脚练会的那些招式,在考试之后恐怕比《滕王阁序》忘得还快。

不解决升学率压倒一切的根本问题,反而把本不可量化的素质教育也拉到考试中来,最终结果会不会只是拓展了课外辅导培训机构的业务呢?

研学旅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党的十九大再次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得到了空前重视。正在试点并取得初步成绩的“研学旅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载体,所以我们有信心把素质教育确切地落实下去。

一、研学旅行有利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研学旅行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研学旅行向学生提供了“游中学”与“做中学”的机会,尤其是在价值观的树立上,使学生既要在情感上认同,又要在思想行为上自觉践行,即“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

研学旅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走访名山大川、朝拜革命圣地、亲临改革开放现场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感悟革命先驱舍身献国的大无畏精神,体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丰功伟业,加深对国家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以“红色研学旅行”为例,江西东固红色旅游景区推出“行走三千年,感悟东井冈”红色研学之旅、“六个一”红色研学青原课程(行走一段正气街、拉练一条行军路、体验一次农务活、品味一桌状元餐、书写一帖正气歌、举办一次成长汇)等活动, 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与革命理想,传承革命文化,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研学旅行有利于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旅行过程中,有利于学生联想到自身生活、学习、社交等方面的问题,反思自我的发展情况是否与国家发展大趋势相符合,从而树立崇高理想,将个人的奋斗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统一,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坚持崇高理想和艰苦 奋斗的统一,努力创造精彩人生。

二、研学旅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研学旅行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研学旅行有利于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素养,增进对社会的责任感。目前,学生的学习生活几乎是在校内进行的, 远离真实的社会生活,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开展研学旅行,参与志愿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之复杂,体验生活之不易,感恩父母之伟大。可以促进学生意识自身的 重大责任,回报社会与父母的培育之情,成为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

研学旅行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素养,发展健全人格,塑造团结互助、吃苦耐劳、勇敢果断等良好品德。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集体外出,集体食宿与集体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集体主义与团结精神。尤其是旅行中的劳动教育,让学生真正地“动手做”,流流汗、碰碰壁,这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有效途径。

同时,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意外情况,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的能力,勇敢果断地采取解决措施。研学旅行的顺利实施,从选择主题、配置资源、处理意外,以及反思活动等程序阶段,都需要学生自主设计与组织,这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深入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了解多元奇妙的风俗,接触细致执着的工匠技术,这有助于培育学生人文底蕴的素养。

三、研学旅行有利于培养学生文明旅行的习惯

研学旅行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根据《“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可知,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少年好奇心强烈,精力旺盛,对校外纷繁复杂的生活十分向往,尤其向往旅行途中的生活。同时,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也会鼓励青少年外出旅游,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而缺乏资金的青少年则会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筹备旅游经费。

因此,研学旅行必定会深得热衷旅游的青少年学生的喜爱。我国是旅游大国,但是旅游中不文明的现象仍随处可见:“驴友”在长城内烧火做饭,墙体被明火熏黑;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过后,垃圾遍地;著名景区三清山被游客钻孔凿钉,山体遭严重损毁;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践踏草坪……

培养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要“从娃娃 抓起”,研学旅行为此提供了良好契机。旅行活动的筹备阶段,学生会了解旅行地的相关情况,避免做出有违当地民风习俗的言行;旅行活动的正在进行阶段,教师可带领学生共同学习文明旅行的知识,引导学生做出文明举止并互相监 督,形成文明旅游的良好氛围,并鼓励学生主动与家长、朋友分享文明旅行的体验,带动家长、朋友树立文明旅行意识。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与素质。

总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研学旅行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广阔的校外生活,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获得了真切的感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发展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热点创业项目及研学劳动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