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壤修复行业领域的调研分析

本文隶属:07.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第7/83篇)

第三章 技术线路介绍 

一、基本介绍 

    土壤污染治理产业链拉动检测、风险评估、治理等需求。

    从治理过程来看,首先是要进行场地调查并且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评估后判定污染威胁比较大的土地开始制定修复标准,然后再进行修复技术的选择和方案的制定,运用药剂和设备,对污染土地实施修复工程,最后对修复结果进行评估和运维。

    从复流程来看,风险评估和效果评估主要包含土壤修复检测,修复过程主要包含药剂、设备、工程等生产作业过程。因此,我们看好土壤修复检测、药剂、设备、工程产业的发展。

二、技术线路(版本1)

    修复技术成熟多样,不同技术成本差别大:目前土壤污染的主要修复技术有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热处理技术、稳定/固化技术等。

    对于农业耕地来说,主要适用的技术有热处理、稳定/固化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其中植物修复技术易操作,二次风险低,易大范围应用,修复植物可资源化利用,成本最低,单位治理成本约100-500元/t, 但处理深度有限,周期长。

    对于重金属矿区来说,主要适用的技术有稳定/固化技术、异位土壤淋洗技术、热处理技术、生物通风技术,其中稳定/固化技术效果最好,操作简单,成本也相对较低,单位治理成本为200-900元/t 。

    对于工业污染场地来说,适用的技术主要有热处理技术、土壤淋洗技术、稳定/固化技术,其中稳定、固化技术成本最低,但是难以处理有机污染、成本上升快、修复难度高。

二、技术线路(版本2)

       评判土壤修复技术的关键指标在于其修复效果、成本、周期。数年前,土壤修复技术主要以异位换土为主,此类技术成本高,占地面积大,且在运输过程中容易造成污染物的二次泄漏。近年来,以原位或原地异位修复为主的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逐渐成为主流,然而物理技术成本较高,化学技术容易引起土壤质量下降。为此,业界开始探索生物、植物类修复技术。然而,此类技术目前仍面临周期长、效果不稳定等缺点,除了少数中试项目外,并无大规模商用。

       2015年全国土壤修复工程项目超过100个。土壤淋洗、原位加热、微生物化学还原等一批高精尖修复技术被实际运用在土壤地下水修复工程项目中。中国环境修复研究院的大数据显示,由于以房地产开发为驱动力,我国70%左右的土壤修复项目采用了稳定固化、填埋或水泥窑焚烧等技术。

参考图1

 

参考图2

三、技术优势

  1.      原位Vs.异位:原位技术是大势所趋。

    原位技术与异位技术的区别在于是否将土壤转移到其他场所进行处理。从长远来看,原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大势所趋,在城市场地修复中尤其如此。异位技术的缺陷在于运输阶段成本较高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运输到其他场所进行处理时占地面积较大,且受污染土壤不一定能真正得到处理。

    2.     物理Vs.化学Vs.生物:各有优缺点,生物方法潜力大

    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异位换土、热脱附、阻隔填埋、气相抽提等,通过各种物理过程将污染物(特别是有机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或分离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苯系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二噁英等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其缺点在于1)成本较高,2)若处理不当,污染物有二次扩散风险。

    化学/物化修复技术以固化/稳定化,氧化/还原、土壤淋洗等为主,改变、调理土壤化学形状。该技术路线发展较早,应用广泛。其缺点在于1)相关药剂仍需进一步研究,2)若土壤环境发生变化,污染物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再度泄漏。

    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生物联合修复等。理论上,该技术路线的潜力最大,有望实现最彻底的修复效果。然而,当前该技术路线还在探索中,普遍存在修复周期长、效果不稳定、操作复杂、成本高等问题,除了少数中试项目外,并无大规模商用。

    此外,协同两种或以上修复方法,形成联合修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单一污染土壤的修复速率与效率,而且可以克服单项修复技术的局限性,实现对多种污染物的复合/混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已成为土壤修复技术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行业专家认为,以城市土地安全开发利用为目的的风险控制集成技术、以土壤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为目的的绿色修复技术、以及原位生物修复强化技术和地下水的一体化修复技术等,应成为未来5年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发重点。

    “人”比“专利”更重要,重视技术团队持续研发能力。由于土壤污染具有多样性,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污染场地设计不同的修复方案。每一个场地往往需要因地制宜,对不同的技术路径进行综合使用。某种程度而言,土壤修复中“人”比“专利”更重要。我们认为,投资者在判断相关标的的技术能力时,在关注其相关技术专利之外,更应关注其技术团队对于相关修复技术和实地修复工程方案的持续研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