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打造互联网+牦牛绒产业基地,重庆建成首个鱼菜共生数字工厂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本文隶属:06.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第187/208篇)

在不到十亩的土地上,可以从一种种子变成一种蔬菜,一年可以生产40吨青菜,150吨鲈鱼。这就是梁平鱼与蔬菜的数字化工厂,这是第一个从实验中走出来,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项目。青海撒拉族自治县海东市与相关企业携手,共同推进“互联网 牛毛产业”向“牛毛产业”的发展,促进牛毛产业的发展,提升牛毛产业的整体水平,努力把循化县建设成为全球牛毛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海东打造互联网+牦牛绒产业基地,重庆建成首个鱼菜共生数字工厂

海东打造互联网 牦牛绒产业基地

【青海日报】3月15日,记者从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召开的牦牛绒全产业链数字化东西部协作研讨会上获悉,无锡帛利恒、青海雪舟三绒集团在前期合作签约基础上,通过专家学者智力支持和数字平台打造,推动“互联网 牦牛绒产业”上升至牦牛绒全产业链数字化,以实现牦牛绒产业提档升级,致力将循化打造成世界牦牛绒产业基地,达到世界牛绒看青海、青海牛绒看循化产业蓝图。

2021年3月,梁溪区循化县坚持把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大产业协作作为东西部协作重点,促成无锡帛利恒与青海雪舟三绒集团签订梁溪-循化“互联网 牦牛绒产业乡村振兴项目”协议,目前该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实施,成为“东锡”产业协作的又一里程碑。此次无锡帛利恒邀请中国纺织行业协会、厦门大学、江南大学、特步集团、江苏帛利恒、青海民族大学等单位和企业的专家学者,赴循化县实地考察牦牛绒产业发展,研讨建设牦牛绒产业数字化交易平台,与知名院校合作建立牦牛绒产业实验室,为循化县进一步做大做强牦牛绒产业、推动畜牧业深度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近年来,海东市着力推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力推进以牦牛为资源的养殖加工、商贸、旅游、文化等产业发展,在牦牛养殖基地建设、饲草产业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牦牛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自2016年东西部协作帮扶以来,江苏省15个经济较发达地区与青海省1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立协作帮扶关系,通过坚持“青海所需、江苏所能”,苏青协作帮扶在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人才培养、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8.98亿元,实施项目862个。

海东打造互联网+牦牛绒产业基地,重庆建成首个鱼菜共生数字工厂

重庆建成首个鱼菜共生数字工厂

【第1眼-重庆广电】占地不足10亩的厂房,可实现“一粒种子到一颗蔬菜”的流水线生产,年产绿色蔬菜40吨、鲈鱼150吨。这就是近日正式投产的梁平鱼菜共生数字工厂,它也是市农科院鱼菜共生技术脱离科研试验阶段,首个完整系统地投入农业生产的应用工程。

梁平鱼菜共生数字工厂建筑面积7793平方米,它的第一层用来养鱼,第二层用来种植蔬菜。在蔬菜工作区,移栽定植系统将“潮汐式育苗区”与“NFT叶菜物流栽培区”联系了起来,经过“调配营养土壤、自动化育苗、定量灌溉”等环节,制作好的穴盘被输送到指定生长区域,从而实现了播种、育苗、移栽、栽培、采收的全程无人化作业,绿色蔬菜年产量可达40吨。

市农科院农业工程研究所所长高立洪说,在怎么样实现整个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和数字化的数据统计上,他们是下了功夫的,现在整个系统实现了各个环节的无人化操作。

在养鱼工作区的24个循环水养殖鱼池,刚刚投放了一批加州鲈鱼鱼苗。通过智能化补水、投饲、供氧、温控、粪污处理等技术手段,鱼池的养殖密度可达每立方米50-60公斤,实现年产加州鲈鱼150吨。

高立洪介绍,这种数字工厂就是可以在较小的面积内,生产出更多的鱼和菜,比如现在这套系统,它的产量是普通大塘养殖的10-15倍,蔬菜产量也是普通的10倍以上。

“通过这个工厂,就可以实现养鱼没有尾水排放、种菜不需要肥料这样一个完美的结合。”中国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主任李道亮表示,这种模式是工厂化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和方向,通过数字赋能农业,以数字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创造了一种未来农场的模式,值得推广。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热点创业项目及研学劳动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