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的农业实践:从种业起步,打造现代农业系统方案提供者和服务商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本文隶属:06.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第113/208篇)

房企碧桂园(9.59, -0.03, -0.31%)又在现代农业的布局上落了一子。

最近,碧桂园和佛山市三水区正式签署了万亩智慧农业园项目投资协议。项目将包括无人化农场试验区、农产品加工区、农耕博物馆等,双方都希望把这里打造成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示范点。

碧桂园的现代农业实践:从种业起步,打造现代农业系统方案提供者和服务商

农业问题一直都是中国的核心问题之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乡村振兴,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最近几十年来,从“靠天吃饭”到基础设施抗旱防涝,再到科技助力,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产业如今正在快速演变和转型重塑,现代农村早已超过了不少人的想象。

只不过,农村和农业依然是现代化的最大短板之一。规模化不够、不少农产品单产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缺乏品牌力等,均是现代农业发展路上需要越过的坡坎。

力争改变农业面貌的路上,诸多大型企业纷纷入局。碧桂园则是其中的领先者,通过在现代农业领域频频布局,试图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符合未来的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之路。

补缺——大力进军无人化农场

“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10后”问何为种地,这句顺口溜基本反映出农业发展的劳动力短板。

中国城镇化持续推进,农村面临着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劳动力老龄化的挑战。归根结底,原因在于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率低、产出低,“性价比”不如在城市工作。

用现代技术赋能农业生产是未来趋势所在,也是农业人口“补缺”的关键。这不是指传统的机械化,用播种机、插秧机等取代人力,而是在用更为先进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农场机械操作无人化和卫星定位,并且建立一套标准化体系,实现精准灌溉,改善田间环境,追踪水肥动态等。

碧桂园此前已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完成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有效地验证北半球北部单季作物区主粮作物大规模“无人化”生产的可行性。

而三水年平均气温达22.5℃,雨量充足,并且有连片规整的万亩土地资源。在三水的无人农场实验区意味着碧桂园现代农业“南下”,在亚热带气候下,去探索一年多季作物的“无人化”生产、经营。

在碧桂园的这些项目中,农业生产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力活,而是真正有吸引力的高科技行业,是人才和技术需要深度沉淀的行业。

未来,积累的无人农场经验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破解几千年的农业难题。

不过现代农业不止是农业 科技,乡村振兴期待更为多元和更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碧桂园在三水的项目中,除了无人农场,还有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区、生态智慧渔业区、农耕文化旅游游览区。

农业产业多元融合,其实意味着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存在着巨大的潜在改善空间,也意味着现代化农业之路可以不断摸索拓宽。

强芯——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目前为474公斤,远超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但总量够用的前提之下,多种农产品的单产并不高的痛点一直存在,比如玉米、大豆的单产水平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60%。

落后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种子。种子被称为农业“芯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贡献超过40%。中国农业种子的品种同质化严重,原创能力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且育种技术较为落后,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的原始专利大多数被“卡”在国外公司手上。

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年的两会上,打好“种业翻身仗”可以说是农业领域的最大关键词。

相较于人多地少的不可更改的国情,提升农产品产量的方式只能是提升科技水平,尤其是种子的水平。中国种子行业需要在原创技术、底盘技术上有所突破,建立商业化的育种体系,改变当下种业小、弱、散的竞争局面。

2020年,碧桂园农业与华大农业在武汉落地“中国种谷”,是农业“强芯”方面的企业探索,该项目致力于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种业创新高地和成果孵化转化平台。

华大农业的技术在全球领先,其已实现了从基因组到基因挖掘到分子育种的全线贯穿,累计完成超过2万份农业物种基因组数据获取,拥有超过70%的全球农业基因组数据。

“中国种谷”因此能够帮助破解农业种子基因密码,为种企提供资源材料评价、育种组配设计、田间筛选指导等全过程服务,帮助企业更快地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按照碧桂园的设想,“中国种谷”以“院士领衔、科研支撑、平台推动、产业孵化”为基本发展路径,最终将项目建设成为中国种业发展的风向标、中国种业发展的推进器。平台建成后计划每年服务能力达100个项目,培育新品种(系)20个以上。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作物,基因技术可让作物更加适应一地的土壤、气候及水文条件。核心的目的,就是赋能现代化农业,帮助农业从业者生产出更好的农产品。

碧桂园对种子的关注很早就已萌芽。早在2018年,碧桂园就开始寻求与华大农业的合作,而当时,碧桂园农业才刚刚成立。到2020年,碧桂园农业则收购了华大农业,成为控股股东,农业技术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碧桂园有资金和市场的优势,华大农业则有优秀的基因技术,两者的结合,将能助推中国种业逐渐拥有自己的农业“芯片”。

今年的两会上,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也对打好种业翻身仗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建议组织相关研究机构、高校、龙头企业等开展联合研发攻关,从基因编辑和分子育种两个方面不断加快中国种业的数字化、定制式发展进程。

碧桂园的农业实践:从种业起步,打造现代农业系统方案提供者和服务商

整合——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闭环

农业看似只是一个耕种与收获的简单线性关系,但农业从基础科学到种子研发,到中端生产,再到终端销售,产业链也十分复杂。

因此,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体系化工程,农民出身的杨国强对农业很有感情,他决定将体系整合。此种愿景之下,2018年,碧桂园正式宣布进军现代农业。

在碧桂园看来,碧桂园农业不是简单地做耕耙播收,不是对农民和农业企业做简单地替代,而是想做高科技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系统方案的提供者和服务商。

这套逻辑之下,碧桂园农业想打造“前端研发 中端生产 后端市场”的全产业链,三大部分则由研发服务、智慧种业、现代农业科技园、海外大农业、社区生鲜门店五大核心板块构成。

换句话说,碧桂园想打造一个从田间地头到民众餐桌的良好闭环。

现代化农场、与华大农业的“强芯”合作,只是碧桂农业布局前端和中端的一部分。数据显示,碧桂园的农业研发人才中,有近一半是硕士及以上学历,并且技术引进也在持续推进。

而在碧桂园整合闭环的末端,则是碧桂园的社区销售渠道——碧优选。去年10月,碧优选首次亮相,主营蔬菜水果、肉类、粮油水及周转率较高日用生活品。其中的食品以自有品牌为主。

按照碧桂园的规划,碧优选相比于其它社区生鲜品牌的竞争优势,就是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业务模式,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流程少、成本低。

海外大农业则是碧桂园极具特色、极具宏观意识的布局。在杨国强看来,农业企业需要“走出去”,参与全球农业投资开发,在国外也建立一批规模化、有重大影响力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和无人化农场。

杨国强一直呼吁发力发展海外农业,以确保世界的粮食安全。“中国农业企业完全有能力率先‘走出去’”,他认为,需完善农业企业“走出去”总体规划和协调服务机制,引导和支持企业在风险较小的国家和地区寻找优质农场、牧场,租赁或购买闲置土地。

碧桂园最近发布的年报中说,“未来到全世界开垦建设无人化大农场的梦想并不遥远,希望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出一份力。”

杨国强曾说,“42年前我是农民,42年后我还是希望去做农民”。而全产业链的整合,让杨国强离他的种田梦更近了一步,也离碧桂园的目标——““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更近了一步。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热点创业项目及研学劳动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