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出台湿地城市实施方案,江西创建“湿地银行”试点实施方案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本文隶属:09.生态循环农业&碳汇项目(第53/119篇)

近日,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温州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实施方案》,要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单位认真组织实施。作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统筹推进、先行先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开创性建设“湿地银行”。江西省林业局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推动“湿地银行”机制创新落地生效。

浙江温州出台湿地城市实施方案,江西创建“湿地银行”试点实施方案

浙江温州出台湿地城市实施方案

【浙江省林业局2022-03-03】近日,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温州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实施方案》,要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单位认真组织实施。

《方案》分阶段提出了2023年、2024年创建目标,通过湿地五大体系建设,重要湿地得到科学有效保护、全市湿地面积保持稳定,形成“三江碧水 千里海岸 万顷水乡”滨海湿地城市风貌,确保国际湿地城市顺利创建成功。

《方案》明确,以“十大重要湿地 百大乡村湿地”为依托,大力推进湿地生态体系建设;以“五水共治”和“蓝色海湾”为抓手,大力推进湿地生态修复治理体系建设;以绿色发展合理利用为目标,大力推进湿地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以共建共荣人人参与为导向,大力推进湿地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以依法治理科学管护为重点,大力推进湿地管护体系建设。同时明确了每项任务的开展内容、时间节点、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

浙江温州出台湿地城市实施方案,江西创建“湿地银行”试点实施方案

江西创建“湿地银行”试点实施方案

【中国绿色时报2022-03-03(敖卿鑫)】作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统筹推进、先行先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开创性建设“湿地银行”。2021年8月4日,江西省林业局、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联合印发《江西省“湿地银行”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湿地银行”建设试点正式启动。

江西“湿地银行”建设聚焦完善湿地总量管控机制、建立“湿地银行”运行保障机制、建立湿地占补平衡指标形成机制、健全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4个方面,在万年、进贤、都昌、资溪、南丰、上栗、崇义7个县开展试点,促进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湿地银行”试点启动以来,江西湿地后备资源储值近800亩,促成湿地指标交易额近3000万元,利用社会资金完成湿地修复300余亩,保障了全省湿地总量稳定,促进了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收入增加,降低了重大工程项目占用湿地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为构建湿地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格局探索出一条新路。

为什么要建“湿地银行”

江西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要求,多措并举,做好湿地面积总量管控。一方面强化湿地资源监管,收紧湿地占用政策,压缩湿地占用量;另一方面强力推行湿地占补平衡机制,将落实湿地补充地并完成生态修复作为审核湿地占用申请的先决条件,防止占而不补。

2019年以来,江西省林业局共批准工程项目占用省级以上重要湿地709.802亩,督促指导相关项目建设单位落实并修复湿地补充地1475.867亩,全省湿地面积总量保持稳定。

虽然湿地占补平衡机制在保障湿地面积总量稳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时间成本较大、缺乏管控目标调剂机制、不利于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问题。

为有效解决现行湿地占补平衡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江西省委、省政府结合湿地占补平衡机制运行情况,开创性地提出“湿地银行”建设思路,并纳入《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为江西省持续深入推进湿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找准了切入点。

“湿地银行”机制落地生效

江西省林业局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推动“湿地银行”机制创新落地生效。

注重凝聚机制创新工作合力。江西省林业局多次与省发改委、自然资源厅交流“湿地银行”基本概念和机制创新构想,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2021年8月4日,《江西省“湿地银行”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印发,“湿地银行”建设试点正式启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机制,为推动试点工作走深走实凝聚了强大合力。

——持续完善湿地总量管控机制。

一是建立湿地资源数据库。按照国家林草局部署,组织开展湿地生态综合监测,顺利完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与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数据融合,建立了以“国土三调”数据为统一底版的湿地资源数据库。

二是明确湿地总量管控目标。根据湿地资源数据库确定省、市、县三级湿地总量管控目标,在确保完成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湿地面积约束性指标前提下,结合各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实行省级定额、市县动态调整的管理制度,打通湿地占补平衡指标流转“最后一公里”。

三是压实湿地总量管控责任。将湿地面积总量作为独立考核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林长制、生态文明建设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考核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落实湿地总量管控主体责任情况。

——创新建立“湿地银行”运行保障机制。

一是明确管理服务机构。各试点县均明确了“湿地银行”管理服务机构,统一开展湿地占补平衡指标申报登记与核算、湿地后备资源盘点和登记等。

二是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争取资金380万元,建设全省统一的“湿地银行”信息化管理平台,为管理机构和服务对象提供湿地占补平衡指标和湿地后备资源在线登记、公开展示、占补平衡指标在线交易等服务,实现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

三是强化考核评价。建立以湿地占补平衡指标登记数量和交易数量、湿地后备资源登记数量、服务满意度评价结果等为主要指标的“湿地银行”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注重考核评价结果运用,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并重,充分调动试点县积极性。

——探索建立湿地占补平衡指标形成机制。

一是推动湿地后备资源登记。安排资金210万元,支持7个“湿地银行”管理服务机构开展湿地后备资源摸排,按照立足本县、逐步拓展的思路,对全省国土空间进行全面科学分析,将未被纳入湿地资源数据库且具备补水条件、经修复后能够形成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土地作为湿地后备资源,摸清其位置、边界、面积、权属、利用现状等信息并纳入湿地后备资源数据库。

二是打通湿地修复投融资渠道。利用“湿地银行”信息化管理平台集中、公开展示湿地后备资源登记信息,建立湿地后备资源产权主体和湿地修复投资主体“握手”机制,有效解决投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三是科学开展湿地生态修复。组织制定了《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导则》《湿地修复与建设技术规程》《小微湿地建设指南》等地方标准,积极推进湿地生态修复机理及应用评估,指导各地科学开展湿地生态修复。

四是探索开展湿地占补平衡指标核算。委托北京林业大学开展“江西省湿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价值核算”“江西省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等研究,客观评价湿地在净化水质、调蓄水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固碳减排、美化人居环境、收益转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为湿地占补平衡指标核算提供理论基础。

——逐步健全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一是推动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通过扩大宣传、优化服务、政策激励等措施,引导湿地占用主体转向“湿地银行”新型湿地占补平衡模式。考虑“湿地银行”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湿地后备资源数量和湿地生态修复进程暂时难以满足湿地占补平衡需求,特引入湿地占补平衡指标预售机制,允许“湿地银行”先交易后修复,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二是大力发展湿地生态富民产业。鼓励湿地产权主体在不改变湿地基本特征和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的生物、景观、人文等资源,有序发展水生蔬菜和观赏植物种植、农牧渔复合经营、生态旅游、自然科普教育等湿地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

三是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安排资金1440万元,在全省建设36处乡村小微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点,对乡村闲置的低洼地和各类沟、塘、渠、堰进行生态修复和利用,构建景观美、生态优,兼具一定生产功能的小微湿地群落,切实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为“湿地银行”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提升提供示范。

四是促进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实施湿地生态品牌建设计划,引进专业设计、运营团队,重点开发和培育具有江西特色的湿地生态产品。2021年12月11日—13日,第二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示了江西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了以鄱阳湖为代表的江西湿地生态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湿地银行”机制创新的多重意义

“湿地银行”机制创新以维护和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为主线,以创新湿地生态治理投融资机制为重点,以发展壮大湿地富民产业为特色,以实现湿地总量管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为导向,开创了我国湿地生态治理和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

一是推动湿地生态治理市场化。首次提出“省级定额、市县动态调整”的湿地总量管控机制,切实提高湿地占补平衡指标的流通性,打通湿地占补平衡指标流通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将湿地占补平衡指标所有权与湿地资源权益脱钩,充分释放湿地生态资产的多重经济效益,提高土地资源所有者、使用者参与湿地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为湿地生态修复市场化运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内生动力,促进湿地修复由被动转主动,最终实现扩大湿地面积的目标。

二是推动湿地生态产业规模化。通过“湿地银行”的引导和扶持,原本较为分散的湿地资源权益更容易聚集形成规模效应,对发展生态种植、养殖、旅游、自然教育等湿地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具有推动作用。“湿地银行”可以为湿地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湿地品牌宣传提供多样化平台,有助于形成兼具湿地特色和较强盈利能力的现代化生态产业模式,促进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三是推动湿地修复投融资规范化。“湿地银行”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组织搭建湿地生态治理投融资平台,为投融资双方建立稳定、公开、透明的业务对接渠道,有利于维护投融资双方利益,有效解决湿地生态修复融资困难、投资无门的矛盾。

四是推动湿地占用审批服务高效化。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工程建设占用湿地的需求越来越大,湿地占用行政许可办件量也越来越多。“湿地银行”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由用地单位自主开展湿地建设和修复的湿地占补平衡模式,用地单位只需通过“湿地银行”购买相应的湿地占补平衡指标即可进行湿地占用申报,有效节约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的时间、人力和技术投入。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热点创业项目及研学劳动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