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二十四节气中的农谚与农耕智慧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3新农人提供精选的涉农创业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



本文隶属:10.乡村民俗农耕文化(第14/132篇)

【摘要】“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悠扬婉转的二十四节气歌至今仍在传唱……伴随着“二十四节气”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农耕智慧引起世界瞩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时令、气候等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至今仍是我国农民安排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据,影响十分广泛。为了更好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本期带您一起领略“二十四节气”的魅力和智慧。

解读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农谚与农耕智慧

立春

“木梢寒未觉,地脉暖先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早在秦代,人们就以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春天在人们心中象征着温暖和生长。到了立春,气温、日照、降雨,都趋于上升或增多。“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事节令不等人。”提醒人们大春备耕,抢抓时机不误农事。立春时的民俗活动相当丰富,如鞭打春牛、举行社火、缝制春娃等,寄托了人们对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

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由于这时气温回暖、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名雨水。从此草木开始抽芽,鸿雁向北归来,大地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雨水节气,不仅表示降雨增多,还标志着气温开始回升。雨水节后,大部分地区严寒多雪之时已过。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这时小麦自南向北开始返青,天气暖和而不燥热,适合万物生长。

解读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农谚与农耕智慧

惊蛰

惊蛰,意思是说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动物。“惊蛰”过后,气温明显回升。人们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此时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在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惊蛰各地都有民俗活动,如“射虫日”“扫虫节”等,喻义扫除晦气,消除虫患。

春分

“春分到,把种泡,点了玉米忙撒稻。”春分,这一天在时间上白昼和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春分时节,各地气温继续回升,普遍超过了10摄氏度。此时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农谚:“春分时节乱插犁,抢种一粒收万粒。”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春分前后偶有较强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低至5℃以下,春寒料峭对农业生产不利。

清明

清明节的传统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一到,农夫起跳”、“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通过扫墓慎终追远。清明还有许多民俗活动,如春游、踏青、插柳和植树等。这个节气气候湿润,容易使人产生“嗜睡”的感觉。应当调摄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运动。

谷雨

谷雨,将谷和雨联系起来,蕴涵着“雨生百谷”之意。每到这个时候,雨水明显增多。“杨花落尽子规啼”,人们就要和春天依依惜别了。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秧苗初插,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春雨贵如油”。此时南方大部分地区雨水较多,夜雨昼晴的天气,对大春作物生长和小春作物收获颇为适宜。渔民们则认为谷雨时节是出海捕捞的吉日,到了这天举行隆重的仪式,祈求出海平安、鱼虾满仓。

立夏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实际上,按照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立夏时节,万物繁茂。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古代人很重视立夏节气,故有:“谷子立了夏,生长靠锄把”的说法。

小满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小满,是指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南方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晴天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小满以后,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所以说“小满不起蒜,留在地里烂”。小满时节,海宁一带有抢水和祭车神的习俗,喻义水源涌旺,体现出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芒种

春争日,夏争时,“争时”说的就是芒种时节的农忙景象。此时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等夏播作物也正赶上播种最忙的季节,故称芒种。贵州一带讲“芒种不种,再种无用”;江苏地区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则有“芒种芒种,样样都种”。从各地的农谚可以看出,我国从南到北都进入了“忙种”时节。

夏至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极重要的增产措施。在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清除疫疠和饥荒。

小暑

小暑的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小暑。就是说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将要到来,但还未达到极至。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就是数伏天。“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些食俗至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大暑

“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如果说小暑是炎热的开始,大暑就是一年中炎热的顶点。农谚有“大暑不暑,五谷不起”,“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等,说明没有大暑的强光酷热,庄稼是不会有好收成的。在炎热的暑天,由于人体的水分蒸发消耗加快,需要及时补充,可以引用绿豆水、菊花茶等清暑药茶,出汗时较多的引用糖盐水、茶水等,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以维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

立秋

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便进入立秋。立秋,预示秋天来临。虽然一时暑气难消,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立秋前后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受旱会给农作物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处暑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了。处暑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节令到了处暑,气温逐日下降。农谚“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温变化的描述。处暑以后,昼暖夜凉的条件对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庄稼成熟较快,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

白露

白露,“露,是这个节气后特有的自然现象。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是说此时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白露时节天高云淡,气爽风凉,可谓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时节。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人们迎来了瓜果飘香、作物成熟的收获季节。从白露开始,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又开始播种,全国各地呈现出一片“三秋”大忙的景象。

秋分

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此日一天24小时昼夜等分。在气象变化上,秋分以后不再打雷;降雨量减少。秋分时节,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此时要加强对农作物收获前的田间管理工作。“秋分到寒露,种麦不延误”、“秋分糜子寒露谷,到了霜降收秫秫”等农谚都体现了这一点。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日即是“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寒露

寒露,是指此时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上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渡,那么“寒露”节气则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俗话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以后,北方地区天气昼暖夜凉,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之说。人们在享受收获喜悦的同时,也开始了最后一轮冬小麦的播种工作,“寒露种小麦,种一碗,收一斗。”

霜降

随着霜降的到来,不耐寒的作物已经收获或者即将停止生长,草木开始落黄。到了霜降,即使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所以说“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在南方正赶上“三秋”大忙,单季杂交稻、晚稻在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霜降时一些地方有吃红柿子的食俗,不但可以御寒,还能强健筋骨。在广西,“霜降节吃汤圆、杀鸭宴请、烧香供祖先,以示五谷丰登。”

立冬

“立冬”表示冬季的开始。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立冬时节水分条件的好坏,对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有着重要的影响。华北及黄淮地区要在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避免冻害的发生。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农耕社会中的传统节日。在民间,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说法。农民劳动了一年,“立冬”时要休息,犒赏一年来的辛苦。

小雪

所谓“小雪”,是说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也还不大。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小雪节气,南方地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已呈初冬景象。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进入了田间管理和农田基本建设阶段。此时如果有场降雪,对越冬的小麦十分有利。因此有了“瑞雪兆丰年”的农谚;反之,“小雪大雪不见雪,小麦大麦粒要瘪。”

大雪

大雪,表示雪量较大,范围较广。大雪时节,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降至-10℃,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已有积雪出现,冬小麦也停止生长。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此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还有肥田作用。所以才说“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冬至日就已经被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了出来。“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九歌》至今流传,冬至过后就进入了“数九”。冬至,还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

小寒

俗话说,冷气积久而寒。此时,天气寒冷,大冷还未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小寒。气候观测资料表明,我国大部地区从“小寒”到“大寒”节气这一时段的气温是全年最低的,所以有“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小寒、大寒冻作一团”等民间谚语。由于严寒低温对农作物危害较大,特别要注意农作物的防寒,防止小麦、果树、瓜菜、畜禽等遭受冻害。“窖坑栏舍要防寒,瓜菜薯窖严封口。”

大寒

二十四节气最后的一个节气——“大寒”,同小寒一样,也表示天气寒冷的程度。“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期间寒潮南下频繁,出现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景象。大寒时要做好农作物防寒,特别注意保护牲畜安全过冬。寒潮虽给人们带来不便,但它也有好处。冷空气活动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对于冬性较强的小麦、油菜,通过春化阶段就要求较低的温度,否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二十四节气诗

立春梅花分外艳 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 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 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像樱桃 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 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 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 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 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 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 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 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 大寒岁底庆团圆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热点创业项目及研学劳动教育资料